北京市近日宣布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这一举措与《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形成政策合力,明确到2027年突破100项关键技术、实现量产总规模突破万台,并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此举标志着北京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上迈出关键一步。
政策驱动核心技术创新
根据《行动计划》,北京将在具身智能“大脑”大模型、国产高性能芯片、运动控制等核心领域发力。计划提出,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10项以上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并实现具身智能产业链基本国产化。例如,研发具备空间感知、任务规划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大脑”大模型,以及研制高算力整机控制芯片和类脑芯片,支撑全栈国产化软硬件生态。
在基础设施层面,北京将建设世界模型仿真、数据采集、中试验证等新型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和测试体系,支撑超100家创新主体开展技术迭代。同时,通过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全链条支持,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三大场景加速规模化应用
北京明确以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为主攻方向,计划落地超100项规模化应用。在工业领域,鼓励汽车制造、电子生产等领域的央国企开放场景,推动具身智能在焊接、仓储等环节的深度应用;在商业领域,聚焦零售、物流等场景,提升服务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教育与个性化服务领域,探索人机协作、家庭服务等创新模式。
为优化产业生态,北京将建设至少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吸引青年科学家和硬科技成果落地。通过联动国家工业母机基金等资源,培育50家以上核心企业,形成50款量产产品,构建从芯片、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这一布局不仅推动国产替代,也为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提供“北京样板”。
(注:本文内容均基于公开政策文件及行业分析,不涉及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