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3月3日,天津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推动会在天开园成功举办。
会上,共有5家高校院所就7个项目与天津市企业进行签约,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开展成果转化,成果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天津理工大学、医工所等多家成功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的高校院所,在会上,基于自身的有益探索经验进行了案例分享交流,帮助与会高校、企业深入了解“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包含“成果披露-供需对接-合作签约-收益分配”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与运作模式。
活动还设置了项目路演环节,来自南开大学、包钢稀土、汉康医药等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携10余项高质量成果开展路演,实现企业需求与高端成果的深入融合对接。
2024年,天津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中,提出鼓励专利“先使用后付费”,破解“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难题。此次将在支持政策上,“先使用后付费”采取服务机构奖励、项目支持以及后补充支持的方式来进行推动。
通俗来讲,“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是让企业“零门槛”使用科技成果,引导企业积极投入成果转化;让高校院所和企业工作的焦点从事前的犹豫顾虑,转移到事中的协同配合和事后的收益分成,让双方都能从成果转化中实现收益。一方有成果,一方有需求,“先试用后付费”是校企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握手”的关键环节。
活动中,相关部门现场宣讲政策举措,通过推动多种增信方式,强化科技成果供需双方互信,让供方“敢放”、需方“敢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良好创新生态。
目前,“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还在探索、深入实施阶段,未来,天津市将持续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联动的创新格局,推动“先使用后付费”政策细则在更多场景应用落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持续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积极助力我市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津云新闻记者 苑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