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罗卫红走进杭州市余杭区的部分科技企业和高校成果转化基地,探探科技成果转化脉络,倾听来自科技创新一线的企业家心声。
企业盼能拓宽融资渠道,为发展带来强劲动能
在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几副眼镜引发了罗卫红的兴趣:戴上重量仅76克的眼镜,便仿佛置身于几台电脑前,搜索信息、观看视频均可轻松实现……灵伴科技是一家从事AR软硬件技术产品开发销售的独角兽企业,其自主研发的Rokid Glass增强现实眼镜、Rokid 娱乐套装等多款AI+AR设备颇受市场青睐。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哪种要素是最大助力?”罗卫红询问起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灵伴科技公共事务总监许诩看来,资本和人才是关键支撑,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就达到1亿多元。“未来,希望能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更强劲动能。”
在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从中国盾构机到“跨域协同”军民两用智能无人机,从水下直升机到智能四足机器人,一个个来自浙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引人注目。引进高科技企业(平台)650余家,累计营收超1500亿元……这个占地313亩的创新枢纽,已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加速器。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副理事长、执行董事、院长王玲玲介绍,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依托浙大系雄厚的校友资源,以“大科学家创新平台+龙头企业转化平台+全要素赋能支撑平台”为核心,逐渐形成浙大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我们将持续深化探索,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之路更顺畅。”
企业的成长和区域的发展,是一场双向奔赴
在这片创新创业生态的培育中,地方政府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杭州市余杭区副区长,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常委罗建强说,余杭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区域本身发展,是双向奔赴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科技竞争中,相关部门积极思考用更完善的服务和优渥的环境赋能企业。“多样化招引人才,以国有资本带动民营资本投资,同时在法务、行政审批等方面尽可能为企业开设更多‘绿色通道’,这些既是我们摸索出的经验,也是事关余杭区未来发展的具体谋划。”
作为浙大校友,又曾在浙江的科技系统工作,罗卫红对企业创新主体强化和创新生态打造深有体会。在她看来,创新土壤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政府统筹资源、高校突破关键技术、企业主导产业转化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在企业层面,人才、资本、政务服务要素缺一不可。
“政府提供阳光雨露,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创新主体活力充分涌动,这正是我所期待的科技创新发展图景。”罗卫红说,她准备将这些浙江企业诉求融入今年全国两会的建议中,带到北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