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宫空间站是继国际空间站之后,人类在太空中建的第二个能长期住人的"太空屋",然而,与国际空间站不同,天宫目前仍是中国独立运营的项目,尚未对其他国家开放,这一现状引发了一些美国人的不适和疑虑,毕竟这已经威胁到了美国在太空领域的绝对领导权,而且中美在航天方面早就有了不小的矛盾,早在2011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所谓的"沃尔夫修正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中国国家航天局直接合作,他们这么做,主要是怕中国偷学了美国的高科技,还担心中国把这些技术用到军事上去。
当时,许多科学家就对这一决定提出质疑,认为它可能会阻碍国际科研合作,不利于人类整体进步,但美国还是一意孤行,将中国排除在外,然而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的态度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美国希望保持其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不愿被中国赶超;另一方面又有人说,咱们得重新考虑跟中国合作,毕竟,研究太空可是费钱又费力的大工程,大家一起干能省不少钱,还能分担风险,但是,中美在太空领域的较量已经不光是比谁的科技厉害了,更像是在比谁更有国际影响力。
美国担心中国会把太空技术用来增强军事实力,中国则觉得美国处处设限就是想压制中国发展,两国这么互相不信任,合作自然就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提出了那个"美国能不能打下中国空间站"的极端想法,虽然这想法根本不靠谱,但它反映出一些美国人对中国航天发展的担忧和不安,其实按国际法,谁要是敢攻击和平用途的航天器,那可是严令禁止的,1967 年就有个《外层空间条约》,明确规定太空得用来干和平的事,不许在那儿放核武器或者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更重要的是,这种假设性的讨论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探索太空本来就应该是造福全人类的事业,无论是美国登月还是中国探月,都为人类认识宇宙、探索未知做出了大贡献,放眼浩瀚宇宙,国家间的那点儿分歧简直微不足道,实际上,尽管有这么多障碍,中美在航天领域还是有些合作的,比如2019 年,中国的玉兔二号登陆月球背面时,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就提供了很有用的数据支持,虽然合作不多,但也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精神,不过,随着太空技术越来越厉害,太空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除了传统的卫星和空间站,现在连月球、火星探索,甚至小行星采矿都成了各国争抢的热点,在这场新的太空竞赛中,中美两国无疑是主角,美国正在搞"阿尔忒弥斯计划",打算在2025 年前重返月球,最后还要在月球上建基地,中国也不甘示弱,宣布了自己的月球探索计划,包括要在月球南极建科研站,两国这么各搞各的,难免让人担心会不会为了太空资源打起来,与此同时,商业航天的兴起也给中美太空竞争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有SpaceX 这样的私营航天公司发展得风生水起,中国也在大力支持本土的商业航天产业。
这种竞争既推动了技术创新,也带来了新的麻烦,比如太空垃圾越来越多,轨道资源怎么分配等问题,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得赶紧建立新的太空治理机制,现有的国际条约已经跟不上现在太空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比如,怎么规范小行星采矿?各国在月球上的活动该怎么协调?这些都需要新的国际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两国作为主要的航天大国,应该发挥带头作用,虽然两国在许多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在太空领域,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
比如,一起解决太空垃圾威胁、协调深空探测活动等,都需要中美两国合作,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是否有权击落中国空间站"这种假设不仅在法律和道德上站不住脚,更是严重违背了和平利用外空的原则,相反,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的机会,怎么在分歧中达成共识,其实,历史上的太空竞赛也不全是对着干,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竞争得厉害,但最后还是搞成了阿波罗-联盟对接计划这样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不仅是航天史上的大事,还为后来的国际空间站合作铺平了道路,如今,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和平利用太空技术变得更加重要,无论是观察地球、预报天气,还是勘探资源,都需要各国齐心协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不仅关系到两国利益,更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展望未来,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既是对手,也应该是伙伴,双方应该在保护各自核心利益的同时,积极寻找合作机会,比如,可以考虑在深空探测、空间科学研究等不那么敏感的领域展开合作,慢慢建立互信,同时,两国也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带头作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太空治理机制,总的来说,探索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不应该成为大国之间较劲的新战场,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更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探索未知,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更应该摒弃你输我赢的思维,在太空领域树立合作共赢的榜样,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遨游星辰大海的梦想,开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