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面对面》节目中,有一期节目专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总指挥,王翔。作为一位留美博士,他曾经也陷入了留美或者回国的两难的选择。
王翔的导师高华健在关键时刻给王翔打了一剂强心针,最终王翔选择回国,这才有了他担任空间站总指挥的辉煌。
其实王翔仅是高华健送回国的高端人才之一,在高华健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及布朗大学的教授期间,他前后为中国送回了20位博士以及博士后。
不仅如此,高华健经常和国内的科学家进行免费的合作研究,期间发表了学术论文有130多篇。此外他甚至还专门在国内开设了100多场学术演讲和报告。
可以看出,高华健虽然是一位美籍华人,却心向中国,那么他当初为何还要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呢?
用他的话来说,他想做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深耕科学,发扬科学,以及培养科学传承人。
其实回望高华健的前半生,他无疑是被幸运之神吻过的人。从他的家庭,到他自己,再到人生,他总是被幸运围绕着。
可他他没有霸占幸运,而是把幸运传递给周围的人,王翔也好,其他被送回国的20个博士也罢,都因为他而获得了幸运。那么他到底有多幸运?又怎样传递幸运?
高华健出生于1963年,六十年代的中国还很落后,许多人还在温饱线上徘徊,高华健的家庭也是如此。幸运的是,高家祖祖辈辈都相信知识的力量,所以父母拼尽所有也要供孩子读书。
更为幸运的是,高华健在学习方面展现出了超人的天赋,诗词歌赋看一眼就能背诵,数学难题在脑子里过一遍就有答案。为了打发时间,高华健自学更高级别的知识,那也是轻松应对。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他绝对是难得一见的“神童”。当然,有如此聪慧的头脑,跳级已经在所难免,他不到14岁就已经就读高中,并且具备上大学的实力。然而即便高华健学习能力再强,他也无法继续前进,因为当时的高考还没有恢复。
想要直接上大学,就必须有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等十数道繁琐的流程。
这一点和古代的举孝廉非常相似,想上大学并不是看知识文化的水平,而是要注重个人以及家庭的标准是否达标。
然而高华健再次迎来了幸运之神。1977年,14岁的高华健就读高二(七十年代高中为两年制),就在他为前途发愁的时候,迎来了高考恢复消息,得知消息的高华健非常高兴。为了能够一举中第,他特别准备了一年。
第二年,15岁的高华健参加了高考,
在650万考生,且全国高校录取只有7%的情况下,高华健没有悬念地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
15岁就考入大学,自然会引起关注。可高华健并不觉得自己特殊,他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练就了高度集中的好习惯。进入大学之后他依旧如此,对待每一门学科都非常专注,几乎所有科目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和物理。
不过当高华健毕业之后,他再次迎来了难题。因为他和其他人不同,他考大学不是为了安稳的生活,而是因为他喜欢学习,喜欢科学。
可大学毕业之后他就要分配到工厂里上班,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好在他已经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算是有了继续学习的希望。可出国学习的花费,不是他的家庭能够承受的。
没错,每次高华健有苦恼的时候,幸运就会从天而降。
八十年代初,由于国家需要各领域的尖端人才,为此国家从全国高校选拔尖子生,然后由国家出资送他们去国外深造。
高华健因为成绩突出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这正好符合国家的政策。
1988年,高华健获得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同年,他为了依靠美国科学技术的先进,以及优良的科研环境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选择加入美国国籍。
公费留学生学成后放弃国籍,这无疑将高华健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之间骂什么的都有,甚至连身在国内的父母都因为养出了这样的“白眼狼”而感到羞愧。
可高华健没有争辩,他一门心思搞科研,最终成为了坦福大学教授,布朗大学终身教授。
有了教授的身份,他开始反向输出,每年招收学生,他都刻意关注中国留学生,随后不遗余力倾囊相授。看到中国留学生受到欺负,他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
当人才培养出来之后,他会从多方面进行劝说,使得这些人才可以决心回国发展。就这样,他前后培养的2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在他的影响之下返回祖国,在各个行业发光发亮。
随后他积极与国内合作,发表论文,开始演讲,每一篇论文,每一次演讲都是功德无量。
高华健一生顺风顺水,真的很幸运。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把幸运传递下去,让所有遇到他的人都获得了很好地发展。同时他严谨的科研态度,积极的学习热情也感染着周围的人。
或许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完美诠释吧。
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今高华健纯粹的科研之心逐渐被世人认可,同时他反哺的动作也让人感到暖心,人们也都收回了曾经对他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