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引领地位。其国际化科创生态模式以全球资源配置、基础研究投入、外资研发中心集聚为关键成功要素,推动了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的高端化升级。
一、全球资源配置与基础研究投入
(一)吸引国际科研资源的举措与成效
上海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载体,通过大科学装置国际开放共享机制,吸引全球科研力量参与。例如,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面向国际科研团队开放课题申请,推动蛋白质结构解析等前沿领域合作。在人才集聚层面,“浦江人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计划”等政策持续发力,2023年上海共引进吸引海内外人才达到17.2万人,同比增长12%。成效上,上海在《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稳居前三,2024年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30%。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聚焦区块链、量子计算、6G等前沿领域,加强前瞻布局,加快未来产业培育。
(二)基础研究投入的规模与重点领域
上海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持续强化,2024年全市研发经费(R&D)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4.4%左右。重点聚焦三大领域:一是人工智能,依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高校开展通用人工智能算法基础研究;二是生物医药,围绕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方向,在抗体药物设计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三是集成电路,针对芯片设计底层技术,支持科研机构开展半导体材料物理特性研究,为高端芯片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二、外资研发中心集聚与产业带动
(一)外资研发中心的数量、分布与类型
2024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认定60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类型涵盖:以罗氏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创新型研发中心,专注全球新药临床试验与转化;以特斯拉上海研发中心为代表的智能汽车技术研发型,聚焦自动驾驶算法迭代;以联合利华为代表的消费科技研发型,主攻绿色化学与可持续材料创新,形成多元化研发生态。
(二)外资研发中心对本地产业的技术溢出与协同创新
外资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生态共建”路径赋能本地产业。例如,巴斯夫上海创新园与金发科技等本土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发低碳工程塑料,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绿色升级;米其林上海研发中心向本土供应商开放轮胎材料测试技术,带动橡胶制品企业技术迭代。在协同创新层面,默克上海创新中心与高校合作开展生物工艺开发,加速本地生物医药CDMO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形成“外资研发-本土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三、上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一是全球科技竞争加剧,顶尖人才争夺压力增大,2024年调查显示,上海科研人才薪酬竞争力在全球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2位,落后于硅谷、新加坡等;二是部分关键技术“卡脖子”,如高端光刻机光学元件、生物医药上游高端试剂仍依赖进口。
对策:一方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实施“卓越科学家后备计划”,加大青年科研人才经费支持力度,试点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权益分享机制;另一方面,强化产业链协同攻关,在集成电路领域,支持“链主”企业联合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高端芯片设计工具(EDA)核心算法;在生物医药领域,布局高端试剂国产化专项,通过“揭榜挂帅”推动本土企业技术突破,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
公司介绍:
本文作者为中投顾问下属机构:中投产业研究院。
【中投顾问】是中国领先的产业研究咨询专业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和产业招商的全流程服务,还开发了产业研究咨询的大数据平台【中投顾问产业大脑】。有任何专业问题欢迎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