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工作的广阔天地里,北京市海淀区的社工们始终坚守岗位,为居民排忧解难。如今,人工智能(AI)浪潮袭来,虽尚未全面融入社区日常工作,却已成为社区工作者探索高效服务路径时备受瞩目的新方向。
立足现实:传统社区工作的挑战。当下,社区工作事务琐碎繁杂,处理12345居民投诉便是一大考验。社工们需逐字逐句梳理大量信息,辨别关键问题,再依据经验确定处理方案。这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新社工面对复杂情况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处理邻里纠纷、小区设施维护等复杂问题时,同样依赖社工的个人沟通技巧与协调能力,缺乏标准化流程,解决效率参差不齐。
AI来临:现代工具让利好初现。海淀区积极探索AI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为解决难题带来了曙光。例如,AI智能助手已开始在投诉处理方面发挥辅助作用。它能快速筛选投诉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像小区名称、投诉类型、紧急程度等,让社工迅速聚焦核心。智能助手还会整合过往类似案例,为社工提供处理思路,系统分析问题根源。曾有居民投诉小区电梯频繁故障,智能助手快速匹配到其他小区的处理经验,包括联系维修公司的流程、与物业沟通的要点、诉求的类型及应对参考等,帮助社工高效解决了问题。这大大缩短了投诉处理周期,提升了居民满意度。
拥抱变化:引入AI面临的问题。但在引入AI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技术适配性不足是一大难题,现有的AI工具多为通用型,与社区工作复杂多样的场景难以完美契合。处理邻里纠纷时,AI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提供的方案缺乏人性化和同理心。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不容忽视,社区工作涉及大量居民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严重。此外,部分社工对AI存在抵触情绪,缺乏相关技术知识,不知如何运用AI工具,有些则是过度依赖 AI 可能导致思维惰性,失去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
主动出击:攻坚克难推动AI融入。为克服这些问题,海淀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针对技术适配,组织专业团队对AI工具进行本地化、场景化改造,使其更贴合社区工作实际。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制度,采用加密技术保护居民信息。为提升社工接受度和运用能力,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帮助社工熟悉AI工具。还通过宣传引导,让社工认识到AI是助力工作的伙伴,而非威胁。
在未来,我们应始终保持清醒,不盲目依赖AI的同时扬长避短。社区工作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沟通与关怀,用真心真情做工作,这是 AI 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专业知识和情感关怀,结合AI的高效数据处理能力,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社区工作的得力助手,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共同打造和谐美好的社区家园。(刘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