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灞桥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数据局)推出基于DeepSeek-R1/V3大模型打造的“灞上通DeepSeek”政务服务智能客服,接入“灞桥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据了解,西安市医疗保障局也已正式引入DeepSeek大模型技术,推出智能问数和智能问政双服务,长安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出了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客服应用“长小安-DeepSeek版”,“AI+政务服务”的应用正在遍地开花。
接入AI会给政务系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以往,在政务服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需要面对海量数据和文件,不断处理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容易导致效率低下、人力资源被浪费。如今,AI政务服务智能客服上岗,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无论是政策解读还是办事指导,只需简单提问即可获得回复,处理速度远超人类,且很难出现人工操作的失误,有助于解决咨询业务量大、等待时间过长、咨询时长受限、无法提供全天候服务等问题,减少工作人员负担,释放精力处理政策优化、矛盾调解等事项。此外,将AI应用于政务服务,实际上打破了政务服务的“物理边界”,由传统的“面对面”服务进一步向“屏对屏”服务转变,精准识别群众与企业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人跑腿”转变为“数据跑腿”,杜绝人情执法,为其提供更精细、智能、个性化的服务。
也正是如此,在“AI+政务服务”还没有过多介入政务服务核心业务之时,已有不少人担忧AI是否会抢走人类“铁饭碗”?会不会滋生新的形式主义?这些想法显然是多虑。一方面,AI引入政务服务,为的是优化工作生态、提高工作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工作不积极的人员起到警示作用,有助于改变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AI只能代替繁琐的流程,无法复刻有温度的服务。基于同理心、心灵共鸣的隐性关怀,面对突发状况或规则外问题的灵活处置,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都是代码无法量化处理的。
政务服务提效需要AI,AI也在重塑着政务服务形态。也期待,在进一步扩大“AI+政务服务”应用场景之外,人工服务能及时介入服务的“关键时刻”,平衡工具理性和人文温度,防止新的形式主义出现,拥抱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 (晋钰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