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
走上创新发展道路
将惠及哪些民生领域?
3月13日,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重庆正式揭牌亮相。 实验室将立足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推动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交通、农业以及生态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和服务,为自然资源、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和行业提供稳定、精准的遥感、气象服务。
揭牌仪式现场。重庆市气象局供图
实验室为何落地重庆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枢纽,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过境洪水频发、城市内涝多生、危岩地灾形势复杂,对精准的气象服务和灾害监测有着迫切需求。
近年来,重庆市气象局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时空融合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气象观测网络覆盖全面、技术成果频出,数智气象积极融入数字重庆建设、有效服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重庆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比较复杂,从研究的角度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就重庆自身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服务意义。”谈及实验室为何落地重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顾行发说。
实验室主任周宇宇认为,重庆地形复杂,常受阴雨天气影响。从智慧城市发展来说,重庆需要解决阴雨天气下遥感卫星数据没法持续观测的问题,而通过遥感数据、智能遥感,特别是与人工智能结合,有望提高现在遥感数据的精度和时空覆盖率。同时,重庆市区的山地地形存在阴影、遮挡等问题,也可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更好提高遥感技术的准确性;重庆在夏季易遭遇洪水,利用遥感数据,可以提高时空分辨率,更好地去监测洪水的情况,提高监测精度。
据了解,实验室由重庆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共建,是继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致灾降水数值模式与人工智能融合预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落地重庆之后的第三个重点实验室,是西部(重庆)科学城气象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民生如何实现
在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创新重点实验室揭牌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公布了实验室集结的顶尖团队与优质资源。
据了解,本届学术委员会由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研究员顾行发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杨军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实验室成员则由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南大学等部门和研究机构的13名知名专家组成。同时,实验室还聘请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香港大学教授周宇宇担任实验室主任。
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卫星载荷、对地观测、定量遥感、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高水平、高规格、多领域的专家队伍能为实验室发展提供一流的学术指导。强大的智力支持和资源整合,将共同推动实验室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实验室揭牌后,将主要围绕与卫星遥感数据智能处理、交通数字化服务、灾害监测与风险预估 、农业遥感应用示范 、生态遥感与气候变化相关的5大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包括开展卫星产品真实性检验、多源卫星数据与气象数据时空融合、降尺度技术研究;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开展大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风险预估,融入农业、能源等气象敏感行业和保险、期货等金融行业需求,提供气象风险管理和服务;开展高价值生态气象产品研发,如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气象灾变预警等。这将为重庆市及更广泛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气象支持。
据悉,未来,实验室还将持续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贯通产学研用链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重庆辨识度的遥感应用创新高地标志性成果,服务防灾减灾需求,不断提升卫星遥感数字化应用水平,使实验室成为创新氛围浓厚、科研成果迸发、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满足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对于气象灾害精准防御的迫切需求,积极助力重庆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同时,实验室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前沿领域,积极参与全球气象事业,共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重庆方案”。
文字:陶彦燕
编辑:王娅萍
审核: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