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十四期(总第897期)
AI现在是大热门,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AI带来的影响。
据说人工智能将要进入到中小学课程序列,具体会开成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作为一线教师,我注意到随着AI的快速迭代,功能日益强大,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学生越来越苦了。
从常理来说,技术应用本应该为效率提升,减轻负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这个常理在教育领域却每每被颠覆,向着反常理反常识的方向发展。
从铁笔蜡纸到电脑打印机,从互联网普及再到AI不断迭代,肉眼可见,每一次新技术的应用,都大幅度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新技术沦为学生的“新型枷锁”。
何以如此反常呢?这是对分数狂热追求的必然结果。
追求更高的分数,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就是刷题。要刷题,就要有练习材料的供应,每一次新技术的应用,都使得练习材料的获得越来越容易,尤其是有了AI加持之后更是如此。使用了AI智能组卷系统,老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增加作业量,技术赋能沦为“刷题加速器”。
虽然AI可以通过精准算法,根据学生错题自动生成“个人定制的练习册”,但为了追求熟练度和准确度,不管是系统还是老师,都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材料训练学生,反正系统可以分分钟生成无穷多的题目,不愁“没米下锅”,但这也导致学生陷入“机械重复—短暂记忆—快速遗忘”的恶性循环。
不仅AI可以提供近乎无穷数量的练习给学生,而且还能够帮助老师批改试卷,以前只能批阅客观题,现在是主观题,甚至作文,也可以通过AI实现快速批阅。一旦老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他们大多数人想到的不是“解放”学生,而是觉得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先进工具,更充分地“压榨”学生,争取“挤压”出更高的分数来。
会不会有一天变成了这样:老师用AI布置作业,用AI上课,用AI批改作业,但学生因为实在无法完成过多的学习任务,于是也用AI写作业,这样就形成了AI对AI的“完美闭环”。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在此刻都退场了,看似完成了所有的教育环节,但真正的教育一点儿都没有发生,这是新型的“赛博教育”。也许,老师在短暂的“轻松”之后,忽然发现原来“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成为自身职业的“掘墓人”。
成天喊着减负,为什么不能真正做到减负?成天喊着增效,为什么不能真正增效?原因在于教育的特殊性。
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清晰计算,投入了多少人工,投入了多少原材料,最终生产出了多少合格的产品,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是赔了还是赚了,都可以计算得清清楚楚。
但教育却不同。
从产出来看,“育分”是最容易衡量的,优秀率、高分率、重点率、清北率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但“育人”却不容易衡量,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有没有责任感,是不是有家国情怀等等,都难以量化。所以,分数的高低,就成了大多数学校给教师指定的KPI,大多数教师也在相当程度上乐于用学生的高分来证明自己是个好老师。
从投入看,不只是教师自身投入不好计量,学生的投入也不好计量。没有办法非常精确计算学生用在各个学科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多少,所以哪怕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准布置超量作业和练习,但大多数老师为了提高分数,还是会倾向于用更多任务来“管住”学生,学校也不会在老师布置学习的任务量上太较真,大多不过是说说而已,学校更关注学生能不能考出好成绩。
既然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任务,占用了学生更多时间不会被惩罚,反而可能会因为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而得到表彰和奖励,那为什么不占呢?反观那些真正想要做到减负增效的老师,哪怕是得到了高分,也不会因为做到了减负而得到更多的表彰和奖励,更何况,一不小心,万一分数低下来,就会有无穷多的责备和压力袭来,想一想,何苦来哉!于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教育领域就必然发生。
这么说来,AI越强,学生越苦,技术赋能沦为 “刷题加速器”,简直是一个死结,完全无法破局。
短期来看,我觉得必然会如此,看不到任何破局的希望,甚至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整体跳出这个死结根本不可能,只有最强有力的个体才能跳出内卷的泥淖。
但长期来看,随着被内卷伤害的人越来越多,忍无可忍之后形成集体反思的浪潮;随着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就业竞争不再过于激烈;随着奇点社会的到来,人类生活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很有可能这个“死结”自然而然地就被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