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头戴式耳机的柔韧性能有多好?
在气温零下40摄氏度,用外力瞬间将耳机头带向下压平至180度甚至呈现负角度,并循环重复多次,头带还会慢慢恢复至原来的圆弧状,丝毫不会有断裂痕迹。
这是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一知名头戴式耳机做的极限测试。“这款品牌的耳机我们已经跟进开发了三代,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迭代产品,这也是近几年公司非常稳定的项目。”主导该项目开发设计的公司主任工程师李永介绍道。
连续多年拿下同一耳机品牌订单,源于对技术创新的精益求精、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就在4月28日,李永在北京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获评“全国劳动模范”,1670名像李永一样的一线劳动者受到表彰。该表彰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今年是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内心激荡着感恩和责任,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昆山开发区,属于每一个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的匠人。我们既需要‘铁杵磨针’的韧劲,也需要‘数字智造’的创新魄力。”受到表彰后,李永收获满满。
和对产品做极限测试一样,李永把自身对技术的追求同样推向极致。入行20多年,从铣床加工操作员,到数控加工操作员,再到模具设计带头人,善于钻研、勇于突破融入了李永的工作日常。
就拿最近企业在“一种注塑模具的多穴开发”上取得的突破来说,原本一次模具注塑只能生产4至8个产品,模具经工艺改良和创新后能同时生产32个产品。“这不仅为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可以至少降低20%—30%的成本。”李永坦言,最初心里也“没谱”,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为了达到客户的需求,就得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质量。
取得突破的秘诀就藏在李永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中。李永说,在产线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会逐一测试,测试次数也难以计数。李永一边说,一边打开PPT,里面总结了在模具设计、产品开发等各方面的参数。“遇到困难并不可怕,问题一项项解决后,还要善于总结,一次次经验就是无形的财富。”他说。
经验不断累积沉淀后,公司遇到重大开发项目攻坚时,都会请他作为“智囊”来参谋。现阶段,人工智能产业逐渐升温,公司接下了某可穿戴设备的产品开发项目。客户提出了一个要求:在不改变外形的基础上,对AR眼镜进行减重。
这让产品开发和设计“身陷囹圄”。而凭借“抗打”的专业技术和老到的实践经验,李永创新引进了一项新技术——气辅成型,即用高压惰性气体代替产品中原有塑胶,并在塑件内部形成中空截面,这项新技术的引用在科森科技尚属首次。
20多年的工作经验磨砺出如今的“工匠基因”。2002年刚到昆山时,李永进了一家模具厂做铣床加工操作员,“每天手上满是油,工作服口袋里也都是铁锈。”凭着“干一行就要精一行”的执着追求,仅一年后他就转岗为数控加工操作员。
不断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后,李永的求知欲、上进心被不断激发,他发现编程对加工工艺起到关键作用,便开始自学编程知识,后来他的岗位又走向模具制造的更前端……李永成为同事眼中的“万能工”,模具设计制造这个专业90%以上的工种,他都熟稔于心。
再精密的齿轮,也需要另一个齿轮来推动咬合。一个人的技术本领再登峰造极,也解决不了所有难题。在昆山开发区工会和科森科技的推动下,李永成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大师工作室”,由他带领团队建设技能人才梯队,并致力于公司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2023年底,该工作室升级为“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近3年来,李永累计解决5次重大技术难题,技术革新16项,每年为公司创造效益600余万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约1500万元。他设计的260余套模具无异常,带领团队攻克30余项技术难题。值得一提的是,李永申请了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8件,其中“两板模转公模倒灌结构”专利应用于4代产品的模具设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
对于工作地昆山,李永充满感激,“这座城市给予了很多不可多得的机会,让我实现了个人价值。”2002年,李永从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毕业,从在外地工作的校友口中得知,昆山的工厂待遇好、发展机会多,他便动了心,到昆山试一试。
这一试,就是23年。而正是因为这座有梦想的城市,诞生了包括李永在内的苏州市劳模:艾利丹尼森(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国华、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行政及政府关系经理赵敏迪、南亚电子材料(昆山)有限公司生产课长郭炳等,一个个劳模宛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昆山开发区总工会的版图中。
李永所在的科森科技,是昆山开发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代表企业之一。这几年来,在昆山开发区总工会组织牵头下,李永利用闲暇时间在企业间分享经验、交流协作。同时,昆山开发区总工会纵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蓄力打造“开心+”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品牌,并运用“区总工会—区域工会联合会—基层企业工会”三级工会组织体系,团结带领区内各级工会和职工不断弘扬榜样引领示范作用。目前,昆山开发区涌现了各级劳动模范199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1名。
虽然李永已经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工匠”“江苏省技能状元”等荣誉于一身,并培育了技能人才300余人,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上限”,“现在外部环境变化很快,竞争也很激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风浪之中不断修炼内功,用昨天的经验,颠覆今天的自己。”李永说。
艳萍 杨颖 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