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英雄,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横跨导弹、核弹、卫星三大领域的顶级专家。
钱学森曾赞誉他:“他一人可抵10个师。”
他就是近代物理全才——郭永怀。
▲青年郭永怀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故乡威海卫在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两度沦陷,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也让他在心中埋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从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他一步步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为日后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基石。
1941年,郭永怀远赴美国深造,与钱学森成为同门师兄弟。
▲1947年美国兰利研究中心,郭永怀(后排左5)和导师冯·卡门(前排右4),郭永怀下方是钱学森
在美国期间,他突破了“声障”,解决了飞机跨声速飞行的世纪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
然而,面对祖国的召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哪怕这意味着要烧毁自己十余年积累的书稿和笔记,冲破重重阻挠。
▲郭永怀在送别会上当众烧毁书稿
回国后,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共同构成了我国早期核武器研究的“三大支柱”。
在青海戈壁,他隐姓埋名,从零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他的付出和坚持,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起步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命运却在他事业最辉煌的时刻给了他致命一击。
▲1958年,郭永怀指导学生
1968年12月4日,他在实验中发现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关乎国家的核打击能力。为了尽快将线索带回北京,他连夜乘坐飞机。
1968年12月5日凌晨,在从北京机场降落的途中,他所乘坐的飞机意外失事。当搜救人员找到他时,他的遗体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中间是一个完好无损的公文包。
▲郭永怀牺牲时的遗物:被火焰熏黑的手表、眼镜片
打开公文包,里面竟是热核导弹实验的数据文件!
正是这份用生命守护的数据,让我国在22天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热核导弹,拥有了远距离高强度的核打击能力。
牺牲时,郭永怀只有59岁,却已满头白发。他的牺牲,是民族之痛,也是国家之重。
▲郭永怀家属的光荣纪念证
他曾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做儿子的无能!”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如今的我们,享受着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生活,更不能忘记像郭永怀这样的英雄先烈们。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希望。
------End------
文:林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