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程前锦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涵深处,在污浊的地下管网内,有一群“地下工作者”,巡检、清淤、修复……日复一日地维护着城市生命线的健康。TA们,就是中建三局绿投公司研发的系列管网机器人。
“地下工作环境恶劣,操作难度大,以前主要靠人工,安全风险很高。”5月12日,中建三局绿投公司产品研发经理郭二卫介绍,近年来,该公司针对地下管网运维的痛点,研发测绘、检测、清淤、修复等4类共12款机器人,助力管网作业迈向智能化、精细化。
清淤机器人。(受访单位供图)
全球首款装载式暗涵清淤机器人是家族里的明星。这款机器人长约4.4米、宽2.5米、高2.3米,可以在80秒内完成推、挖、倒、运一套完整的清淤动作,最大清淤效率达每小时18立方米,较人工提升两到三倍。该机器人自带“顺风耳”“千里眼”监测系统,能准确识别暗涵的边界和泥层,与地面操作系统紧密相连,随时随地听候“远程吩咐”,确保清淤作业的高效与安全。
正是凭借这款神器,中建三局去年成功中标深圳市松岗河暗渠清淤清障工程。“这是我们在市场化招投标中凭借清淤机器人揽获的第一个水务工程,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一个突破。”郭二卫说。
清淤机器人作业。(受访单位供图)
为武汉大东湖深隧量身定做的水下巡检机器人同样名声在外。借助推进器、导航、声呐和摄像头等部件,TA可以在每秒1.2米的高流速环境下完成4千米以上作业距离的检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污水中游弋自如,探测隧道管壁健康状况,实现厘米级淤积检测、毫米级缺陷检测。“大东湖深隧的主隧长17.5公里,内部处于满水状态,无法停水检修。有机器人充当‘触手’,安全保障更全面、更及时。”郭二卫说。
巡检机器人。(受访单位供图)
巡检机器人应用于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受访单位供图)
此外,还有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机器人、大型管道带水检测机器人、一站式喷涂修复机器人等。郭二卫表示,这些机器人目前在武汉、深圳、中山等城市排水管网项目实施应用,未来将持续迭代升级,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助力城市管网更新“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