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记者获悉,针对测井和油气勘探等难题,西安交大徐卓教授团队突破传统技术壁垒,研发新型高温声波测井换能器,就像一个“高温听诊器”,可持续超40小时听清“地下心跳”,解决传统声波测井换能器“下不去、测不准”的难题。
声波测井换能器是测井装备的关键核心部件,用于储层评价、井筒完整性评价、井旁地质构造探测等,可支撑测井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全生命周期。
复杂油气藏作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接替领域,超深层高温高压、复杂井身结构给测井装备性能稳定、工艺安全可靠以及油气精准探测和准确评价是测井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更高需求。在此背景下,该团队注重“基础研究—材料制备—器件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的创新,研发系列超高温声波测井换能器,解决传统声波测井换能器“下不去、测不准”难题,其技术指标可覆盖我国绝大多数超深油气井的工况需求。
其中,徐卓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提出采用新材料体系的创新思想。团队成员严永科教授创新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成功将压电材料的工作温度提升至300℃,压力耐受达到200MPa,关键性能参数超越国际主流产品。王三红研究员等人潜心研究井下极端条件下的各种影响因素,攻克多项技术工艺,保证了换能器在超宽温域环境中能保持稳定的工作性能,形成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多种型号产品。
据了解,徐卓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高温声波测井换能器已在实验室连续工作超过40小时,探头工作稳定,各项指标符合技术要求。这标志着该团队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仪器专项“高温高压声波换能器”取得里程碑成果,也标志着西安交通大学在高温压电材料的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在超高温声波测井换能器开发及相关工艺技术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成果不仅直接服务于国家石油能源勘探重大工程,其材料体系与传感技术更可拓展应用于深海探测装备、地热开发监测等战略领域,为构建“深地探测技术体系”提供了共性关键技术支撑。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