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民盟四川省委教育委员会调研组一行赴四川天府新区实验外国语高级中学,围绕“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项目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由民盟四川省委教育委员会主任何立新带队,四川天府新区教育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及成都市区县教育系统代表参与。该校党委书记、校长肖明华及相关教师代表参与接待与座谈。
调研组一行实地走访了天府实外校园教学空间,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课题的介绍。该课题为四川省科技厅立项的软科学研究项目,自2020年启动以来,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系统培养,提出“五个贯通”指导思想,形成“三大课程体系”与“四大行动计划”。据介绍,该课题已通过专家评审,以94分结题,评价等级为“优秀”。
座谈会上,校长肖明华作《面向中学教育的“科学苗子”贯通式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专题汇报,系统介绍了项目在课程设计、实践路径及多元评价机制方面的探索与反思。其中特别指出,通过建立国家课程、融通课程与定制课程的三级体系,学校尝试在初高中阶段打通学生从科学启蒙到科研训练的成长通道。
来自“百人计划班”的7名学生代表在会上分享了学习经历与项目参与体验。据介绍,该项目学生曾参与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科创比赛及高校联合课程,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跨学科思维与研究能力。调研组对学生展示情况进行了现场交流。
与会专家在研讨环节提出多项意见建议。民盟省委教育委主任何立新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逻辑,建议进一步细化“科学苗子”的识别标准与能力结构,强化持续培养与跟踪机制建设。四川天府新区社事局教育处副处长李昊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正成为新时期教育政策的重点方向,相关项目应结合“沃土计划”“脱颖计划”等政策引导,做好系统对接与政策融通。
民盟省委教育委副主任陈刚建议,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维持与科学素养养成,避免项目推进中功利倾向的出现,强调“慢变量”育人的重要性。李鹏飞、文飞翔等教育专家也围绕课程体系、协同机制、动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认为项目成果应进一步总结提炼,为区域乃至全国提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实践样本。
据校方介绍,未来该校将重点推进课题成果向课程标准、教学策略与育人模式的转化,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联动,同时建立长周期人才成长数据库,实施“十年千才”跟踪机制,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证路径。
本次调研活动由民盟四川省委教育委员会主办,天府新区教育卫健局协办,旨在梳理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阶段特征与实践难点,为相关政策制定与教育模式创新提供基层样本与建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