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
最近和人聊到职业咨询的一些故事,结合平时我的见闻,发现今天很多年轻朋友都卡在不舒服但又不敢轻举妄动的迷茫里,一方面对自己的环境和职业现状不满意,想要离开,想要改变,但另一方面持续卡顿、内耗、各种纠结,也包括四处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这些卡顿的一个共性是,人们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好的计划,甚至是一个完美的计划,相信这样接下来就会一切顺利。所以遇到迷茫大家很喜欢讨论规划,所有的内耗和纠结实质上也都是以构建好计划为目标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个体和世界互动的恰当方式。自然的状态是,最开始你是没有计划的,或者有一个坏计划、一个不那么好的计划,然后你需要行动起来,不论结果如何。行动之后,你才能获取更多一些关于世界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再去优化自己的计划。这样你就可以从我有一个坏计划逐渐走向我有一个好计划,只有坏计划是有可能被改进的。
但是很多人在确认自己拥有了好计划之前,是不愿意行动的,因而无法获得任何新的信息,也就无法对当前的计划做出任何调整优化。
人们还会通过媒体去获得其他人的二手信息。但这些信息中很大部分,是他人在自己生活实践中获取的,并不一定适合平移到你自己的生活里来,因为每个人面对的情境以及每个人自己的性情与经历都不一样。但是这种二手信息会让人产生“我已经行动过了,我已经获取信息”的幻觉,进一步消解人们自己去实践的动力。
二手信息的价值就好比通过观看游泳比赛来学游泳一样,它很难带来具身的、体感的理解,所以并不能帮助你为自己的未来构建一个好计划。这就好比你很难预测自己会爱上什么样的人一样,感受上的亲历是最可靠的判断方式,观念和揣测都只有很弱的参考价值。所以说二手信息只是在感官上让你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仅此而已。
始终在等待完美的计划和机遇出现,再加上大量二手信息摄入,你可能会长期卡在无行动、无新知、无方向的三无状态里。这是非常违背人类大脑运行机制的状态。我们需要动起来,用五官和体感去感知,然后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比如学骑自行车,只有蹬出去的一瞬间,你才知道自己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需要哪些调整。
信任你的大脑,遵循它的自然学习规律。它其实非常聪明。想想看,连中文这种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我们都可以在直觉引导下天然习得,我们的大脑对于未来计划的调整优化也一定会非常出色。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