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张莹
6月6日,由广东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牵头,会同省直相关单位组建的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正式在广州举行成立大会,现场发布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信息平台,举行金融机构助力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展、广东省智能产业基金签约仪式,省科技厅、省工信厅还发布一批技术合作重点项目。
丁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张莹 摄
面对产业热点,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丁宁在会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方向发展迅猛,要清醒意识到仅仅是在部分关键问题上有一些起步,整个全链条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发展。
包括产业发展过程的试错成本,创新落地过程中的迭代风险非常高,各方面资源、资金、场景,政府的政策,科研机构的人才,都需要跟进。
产业联盟统筹全省资源下好一盘棋
丁宁认为,产业联盟统筹定位,了解各个地方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特点,有侧重下好一盘大棋。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之前是两个学科,两个产业,一个偏软件一个偏硬件,后续将紧密融合,互相助力。产业链条非常长,不是哪个城市或者机构能够做完,融合的过程需要各地协同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他举例,大家都在研究机器人的全身运动控制、跳跃、翻跟头等机动性能,鲜少有人研究机器人的脚底板材料,它需要抗磨,抗冲击,需要感知跟地面接触的过程,对一些特殊材料柔性的强度要求非常高。“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因为产品还没大规模落地使用。”他呼吁各方都认真从全链条角度思考自己在产业中的未来定位。
产业需要大湾区深度融合提供养分
丁宁认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人工智能的产业生态相比京津冀、长三角最大的优势在于跟港澳互通。
“港澳在高端人才储备、国际化资源的积累,对接内地庞大的市场,强大的制造能力,供应链体系,是经过验证的可行路径。”
未来,智能技术、智能产业更需要粤港澳深度融合。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地表最强的硬件制造和软件能力高度结合的片区。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仍需攻坚克难
丁宁着重指出,具体到深圳,特点是硬件够强,但软件也不弱,这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相互结合是很好的基础。
他强调,硬件软件两者不能割裂开,要互相支撑。人工智能如果只是语言智能是不完整的,没有硬件作为支撑,智能的认知是不完整的。
“现在的语言智能,语言大模型比较片面,博文强智看似什么都知道,但它对所阐述的概念来自道听途说,其边界是模糊的。这就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盲人。只有当盲人把眼睛睁开,具有亲自体验的能力,有一个概念边界收敛和标定的过程,对万事万物的概念才真正清晰,推理才更接近真实程度,这是人工智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