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装备、无材料、无标准”,5年闯过科技“无人区”,到如今攻克难题,让机器人拥有了真实的“触感”,浙江科研机构在人形机器人上有了新突破,这正是任正非所说“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的具象体现。
假如机器人有了“皮肤”,有了真实的触觉,离“情感”还远吗?这些假如如今不断被科技所攻克,人工智能也在一步步发展。人形机器人从笨拙走向智能,人形机器人的五官越来越完整和清晰,触觉传感器更是成为“具身智能的最后一块拼图”,这正是一个个“假如”所推动的。
不得不佩服这些年轻人,无人领航,但他们靠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了奇迹。萧伯纳说过:一个理智的人会让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而一个不理智的人则会坚持尝试让这个世界去适应他。所谓不理智,就是在外人看来会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5年前,浙江这个科研团队就开始瞄准电子皮肤的柔性电子传感器开展攻关,虽然那时候拥有“大脑”的人形机器人还没有诞生,但他们坚持让世界适应他们的想象,于是,他们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机器人有了“皮肤”,人工智能有了“触觉”,这是人工智能的一大步。“皮肤和触觉”这种属于人的机能,已经被机器拥有,可能会让人产生一种被替代的焦虑与恐惧。当机器人在“触觉”上迈出这一大步后,在替代人的工作、取代人类上又前进了很多。“触觉”这种感觉,离拥有情感已经越来越近了,人还有什么独一无二性呢?
机器人有了“皮肤”,不只是人工智能的一大步,更是人的一大步,这种进步属于人类。人是万物的尺度,机器人仿生拟人,模仿人的肢体、五官、感受去发展,也是以人为中心。就拿这个“电子皮肤的柔性电子传感器”来说,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很多难题而驱动研发的,比如:对于失去肢体或者烧伤患者,电子皮肤或能给他们带来“新生”;当智能假肢、植皮区域覆盖上电子皮肤后,使用者也许能够重新获得真实的触觉反馈,感受拥抱的温度和脸颊的柔软。还有,如果将电子皮肤像创口贴一样贴在人体皮肤上,用它来实时监测血氧、心率等健康数据,会比传统检测办法来得更方便。
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在如何应用“机器人皮肤”上,网友发挥着更多的想象:网购衣服可以让它摸一下,看是不是纯棉的;把它装在手机上,碰一下就能知道商品的成分和厂家……
少数人先知先觉,多数人后知后觉。机器人都有皮肤触觉了,我们更不应成为“不知不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