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毕业之际
他们背起行囊
回归故里
奔赴西部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以服务人民的情怀为笔
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
书写无悔的青春华章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选调生
今天,让我们聆听
他们与时代共振的心声
阿的克古 四川省选调生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
走出大山的脚步从未斩断我对故乡的牵挂,当目睹凉山脱贫攻坚中“一步跨千年”的巨变,我便将“成为选调生回归基层”的愿望刻进心底。在承担的6项学生工作中倾听同学心声的经历,让我懂得“解民忧”需先“听民意”;实验室通宵攻坚的韧劲,教会我在基层矛盾出现时敢啃“硬骨头”;“同济天下”的精神烙印,则让我始终把群众冷暖与家国责任扛在肩头。
站在校园与基层的交汇点,我深知“最后一公里”的分量。唯有尽快褪去学生思维,在政策落地中打磨实务能力;唯有保持本领恐慌,在走村入户中练就能说会干的“硬功夫”,才能让青春在基层沃土中长成百姓认可的模样,以实干作答卷,不负大山养育,不负时代召唤。
韩艺婷 上海市选调生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
作为在浦东土生土长的孩子,我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的巨变。这份成长记忆,让我毅然决定成为一名选调生,想继续为这片热土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在同济大学七年我先后担任团支书、院学生会主席、班长等职务,在服务同学的过程中,不仅锻炼出敏锐的群众洞察力,也提升了高效沟通协调的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我未来在基层工作中为民解忧、办实事的重要基础。实验室里对算法调试的执着坚守,测试场中顶着烈日的不懈坚持,更让我拥有了直面基层难题的坚韧品格。我愿在基层的沃土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用数字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为打造人民城市典范贡献青春力量。
谢松 贵州省选调生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
选调生的身份,恰似一座桥梁,让我能将对故土的眷恋,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同济大学的求学时光与军营两年的淬炼,共同塑造了如今的我。同济赋予我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能力,机翼设计竞赛的日夜攻坚、实验室里的反复验证,都成为我成长的见证。而军营生活,则锤炼出我坚韧的意志,让我深刻领悟到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
从身着军装保家卫国,到披上学位服投身基层,尽管身份不断转变,但服务人民、建设家乡的初心始终未改。未来,我盼能用所学所炼,点亮家乡的灯火,铺平崎岖的山路,在倾听民声、解决难题中,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郭俊儒 北京市选调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
本科毕业后,我毅然加入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奔赴云南省云龙县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支教期间,看到学生爱上化学,优秀学生立志投身环境工程专业,让我深刻感受到付出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基层、奉献青春的决心。
在同济八年的本研学习中,环境工程专业的严谨培养与实验室科研实践,塑造了我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担任党支部书记、班长,以及推动科研项目落地的经历,培养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希望能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惠民成果,在时代浪潮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未来,我期待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持续成长,不负初心与使命。
周瑶成 浙江省选调生
交通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
在同济的三年时光里,我始终被“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校风学风滋养着,渐渐培养出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学校搭建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让我在科研与实践中得到了系统锻炼。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大学智库的培育下,我不仅参与了国家级和国际性科研项目,还获得专业机构实习机会,这让我对“交通强国”战略和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同路人,我将投身浙江交通强国省域范例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未来,我会以母校赋予的才智为笔,以辛勤汗水为墨,在之江大地上书写“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最美新画卷。
王子涵 重庆市选调生
人文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
在同济的时光里,我以多重身份收获着成长与温暖。2019年担任首届“擎济工程”小班主任时,我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见证学校对学子的关爱,也从“爱出者爱返”的实践中体会到服务的意义。本科时组织学院活动、参与学业帮扶,让我在奉献中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研究生时担任国豪书院兼职辅导员的两年多里,我在带班、党团建设等工作中历练。
“同心同德同舟楫”的精神指引我选择报考选调生。心若坚,何惧风雨?爱如坚,何惧泥泞?选调生是全新起点,我愿以澄澈之心向党,在新平台上敢于追梦、勤于圆梦,以扎实行动为百姓蹚出振兴之路,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书写担当。
夏丽 江苏省选调生
外国语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
三年前初入同济,跟随导师走近孤独症儿童的经历,让我对“为民担当”有了真切认知。我从ERP脑电波数据里读懂沉默背后的世界,更让我意识到科研需扎根现实需求。我们将机器学习技术融入孤独症筛查系统,我深刻体会到“有温度的科研”如何照亮困境。
如今带着同济“与祖国同行”的基因回到江苏,公文包里既有孤独症儿童的评估曲线,也有家乡基层的建设蓝图。从守护“星星的孩子”到深耕乡土大地,我愿让知识星光既点亮特殊群体的眼眸,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实践火把,在基层沃土中践行青年担当。
赵晓凤 云南省选调生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
八年前初到上海求学时,黄浦江畔的繁华与西部家乡的图景时常在我心中交织。毅然报考云南定向选调生,这不仅是地理的回归,更是用青春回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召唤。三载科研路上,我始终记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主笔的知识产权分析报告获奖,参与的数字经济项目在进博会发布,期刊成果与国家奖学金的背后,是用学术思维服务国家战略的格局重塑。
如今踏上云岭大地,公文包里装着的不只是学术成果,更是同济“同舟共济”的精神传承。我知道选择西部就是选择吃苦,但当看见红土高原上亟待振兴的村落,便更坚定了埋身田间地头的决心。
从樱花大道到乡间田埂
从青涩学子到基层工作者
改变的是地理位置和身份角色
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在基层的沃土里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续写同济青年的使命荣光!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编辑:李想
责编:聂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