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名酒(现代传承品牌加注说明):
一、先秦时期(夏商周)
杏花村汾酒(新石器时代晚期)
杏花村汾酒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据考古发现,杏花村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谷物酿酒遗存之一,为中国发酵酒文化起源找到了实证。
西凤酒(殷商时期)
西凤酒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权威考证,其酿造历史可追溯至殷商,历经周、秦、汉、唐、宋等朝代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凤香型白酒体系。
仪狄酒(夏朝)
最早见于《战国策》,传说为仪狄创制,无明确品牌传承。
随府酒(北周)
据《隋书·食货志》《周书·杨忠列传》记载,隋府酒起源于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由隋国公杨忠创制并进献北周武帝宇文邕,奠定宫廷贡酒传统。隋唐时期隋府酒升格为皇室御用佳酿。
秦酒(西周-春秋)
陕西凤翔产,西周祭祀用酒(《诗经》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后演变为西凤酒。
宋河酒(春秋时期),
宋河酒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宋河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鹿邑,这里是道家的发源地,老子在此饮古宋河酒后著《道德经》。孔子也曾在此地向老子问礼,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儒家理论。
枸酱酒(西汉前)
贵州茅台镇起源,汉武帝赞“甘美之”,为茅台酒雏形。
竹叶青酒(战国时期)
竹叶青酒1500年前已盛名于世,其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代。先有梁简文席萧纲“兰羞荐俎,竹酒澄芳”之美誉,再有北周诗人庚信“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的盛赞名句。
二、汉晋南北朝
金徽酒(西汉)
金徽酒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畔的陇南徽县。金徽酒源于西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成为闻名遐迩的“酒乡”。
酃酒(西汉)
酃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至东晋时期,当时衡阳被称为酃县。酃酒以其酿酒之水取自酃县湘江东岸耒水西岸的酃湖而得名。
九酝春酒(东汉)
安徽亳州产,曹操献汉献帝,古井贡酒前身。
兰陵王酒(北齐)兰陵王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齐时期,当时兰陵酒被尊为朝廷贡酒。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孙子高肃(兰陵王)在一次与周师的战役中大获全胜后,齐皇帝以兰陵酒犒赏三军,并赐予高肃“兰陵王”的封号。
粮如意(东汉)
河北藁城特产,粮如意宫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称为“浓香醴”,并在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被封为宫廷专用酒,因此得名“宫酒”。
迎驾贡酒(西汉)
创建于汉武帝时期。迎驾贡酒的名称源自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霍山时,当地官民在城西槽坊村附近的水陆码头(今迎驾厂)恭迎圣驾,选一民间绝色美女捧美酒敬献武帝,武帝饮后大悦,因此得名“迎驾贡酒”。
郎酒(西汉)
郎酒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的枸酱酒是郎酒的雏形。到了北宋年间,二郎滩出产的“ 凤曲法酒 ”载入史册。
衡水老白干酒(汉代)
衡水老白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公元104年前),并在唐代开始知名,正式定名于明代。
羊羔美酒(汉魏时期)
羊羔美酒起源于汉魏时期,兴盛于唐宋,元代时畅销海外,并在明清时期成为负有盛名的滋补名酒。在古代典籍和诗歌中,羊羔美酒频繁出现,被赞誉为宫廷御酒和文人雅士的佳酿。
菊花酒(汉魏时期)
菊花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早在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时,宫中便流行着重阳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
汾清酒(南北朝)
山西汾酒起源,首创“清酒”工艺。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被誉为最早国酒,国之瑰宝,是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和劳动成果。
董酒(南北朝)
董酒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以前。上世纪五十年代产品送上级鉴定,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专门批示:“董酒色、香、味均佳,建议加快恢复发展”。
桑落酒(北魏)
山西永济产,唐代刘禹锡诗载“不知桑落酒,今岁与谁倾”佐证其名。
三、隋唐五代
隋酺酒(隋代)
“隋酺酒”,隋代进贡皇室,隋府贡酒别称。隋朝隋文帝时期纳入光禄寺贡酒体系,《通典·食货志》载汾潞二州贡“清醪”,借地缘成皇室御酿。隋唐时期列为皇家贡酿,以“甘冽绵甜”之风载誉宫宴丝路,敦煌文书载其“隋酺酒”西销盛况。
口子窖(隋唐时期)
口子窖遗址内"仙指井"据传始凿于隋唐之际,历经各朝代修缮,沿用至今元末明初:建成首批老窖池,采用当地黏性黄土夯筑窖壁,形成利于微生物菌群繁衍的窖池结构,至今连续使用超过600年
沱牌酒(唐代)
创建于唐代。其酿造技艺源远流长,由唐代春酒、明代谢酒演变而来,历经岁月沉淀,成为川酒“六朵金花”之一。
剑南烧春(唐代)
四川绵竹产,皇室贡酒(《唐国史补》),剑南春前身,杜甫称“蜀酒浓无敌”。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早在唐代就产闻名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据《后唐书·德宗本纪》记载,在盛唐时期剑南春被选为宫廷御酒。
皇慈酒(唐代)
采用“减酒”技术降低杂醇含量,使酒体更清冽。唐代诗人 白居易 在《社日谢赐酒饼状》中提到“空荷皇慈”,表明唐代宫廷已将其作为恩赏礼仪的专用酒。
兰陵美酒(唐代)
山东兰陵产,李白赞“玉碗盛来琥珀光”,属黄酒向白酒过渡产品。
新丰酒(唐代)
江南润州丹阳产黄酒,李白6首诗提及,如“何人共醉新丰酒”。
枣集美酒(唐代)
据历史记载,枣集美酒在隋唐时期便以其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宋代被宋真宗赵恒钦定为“宫廷贡酒”。
汾阳王(唐代)
汾阳王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唐朝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宋元时期
姚子雪曲(宋代)
四川宜宾产,五粮液前身,黄庭坚赞“清而不薄,厚而不浊”。
扳倒井(北宋)
根据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在创业初期,征战四方时途径高青(古称高苑),当时正值酷暑干旱,将士们疲惫不堪,口渴难耐。赵匡胤默念“若能将井扳倒就好了”,话音刚落,井身倾斜,清泉汩汩涌出,及时解了众将士之渴。赵匡胤登基后,为感激那口井的救命之恩,特赐封它为“扳倒井”。
鹤年贡酒(元代)
北京鹤年堂为宫廷配制养生酒,创于永乐年间。
李渡酒(元代)
李渡酒的酿造技法始于元代,历经五代,其酿酒技艺已被纳入《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渡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是中国第一款走出国门的白酒,早在元代就随着航海家汪大渊出海。
泸州大曲(元代)
四川泸州产,元代出现大曲酒,明代1573年窖池延续至今(泸州老窖前身)。“城以酒兴,酒以城名”,自元代郭怀玉酿制泸州老窖大曲酒开始,经明代舒承宗传承定型到新中国发展壮大,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4代,泸州老窖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
刘伶醉酒(元代)
刘伶醉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26年,当时刘伶醉烧锅开始酿酒,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较早的蒸馏酒发源地之一。
青稞酒(元代)
青稞酒的创建时间可以追溯到元代。具体来说,青稞酒的酿造技术在元代由成吉思汗的部将格日勒特巴特尔引入青海地区,结合当地的青稞发酵酒技术,酿造出了蒸馏青稞酒1。
五、明清时期
金沙回沙酒(明代)金沙回沙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至中国明朝崇祯年间(约17世纪初期),其品牌正式确立于1958年,但源头酿酒活动在明清时期已兴盛。
水井坊(明代)
历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时期在成都水井街建造的小型酒坊,由一位姓王的客商创立。这一酒坊在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后,至今仍保留着“前店后坊”的古典布局,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酿酒作坊遗址之一。
潭酒(明代)
始建于明朝初期(1368年—1398年),其潭酒创建于明朝初年。根据历史记载,潭酒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传说曾被朱元璋封为“贡酒”。
茅台烧春(明代)
贵州茅台镇产,清代《遵义府志》载“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
减酒(明代)
安徽亳州产,明代进贡皇室,古井贡酒别称。
趵突泉酒(明代)
趵突泉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当时在仲宫镇的富泉酒店始创。古贝春(清代)
清朝道光年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的民间酿酒作坊。
皇承天德酒(清代)
河北承德特产,《清实录》 《承德府志》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御赐“皇承天德”之名,寓意“承天德以酿琼浆”,确立为宫廷御用酒品。
同盛金烧酒(清代)
同盛金烧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即公元1801年,由锦州城北罗台子屯满人显贵高士林创办。同盛金烧锅因有龙票,属皇封烧锅,专为清王室配制贡酒,其产品被尊为“宫廷宴酒”。
红星二锅头、牛栏山酒、永丰(清代)
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1680年)。其工艺由赵氏三兄弟在前门源升号酒坊创立,通过“掐头去尾取中段”的独特蒸馏工艺,酿造出醇厚爽净的白酒,并命名为“二锅头”。全兴大曲创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全兴烧坊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一年,由王姓客商在成都东门外水井街建立,最初酿制的是“薛涛酒”。
五粮液(清代)
四川宜宾产,杂粮酒1909年更名“五粮液”,确立多粮浓香工艺。其多粮固态酿造历史传承逾千年,自盛唐时期的“重碧酒”即开始采用多粮酿造。
山庄老酒(清代)
山庄老酒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山庄老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亲自钦选承德之地,将平泉老酒封为“山庄老酒”,并赐名为“山庄老酒”,作为皇家御用酒。
板城烧锅酒(清代)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批准了热河地区酿酒的禁令,使得当地的酿酒业得以蓬勃发展。此外,板城烧锅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其前身是黄土坎皇庄烧锅酒。
洋河大曲(清代)
据研究洋河制酒始于两汉而兴于唐宋。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洋河镇在汉朝时早己是个酿酒的名地,乾隆年间获“福泉酒海清香美”赞誉。
鸿茅酒(清代)
鸿茅酒始创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道光十年(1830年),鸿茅药酒被敬献朝廷,道光皇帝饮用后甚喜,钦定为宫廷御酒。
五加皮酒(清代)
又称五加皮药酒,古代著名的贡酒。据史料记载,五加皮酒曾是十大宫廷御酒之一。乾隆皇帝南巡时,随行的黄太医根据《本草纲目》的药方重新精心调制五加皮酒,成功治愈了皇子永琰(后登基为嘉庆帝)的风邪湿毒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