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66
“讨论反常积分的敛散性,若收敛,求其值。”
每天下午,九岁的阿斯男孩嘟嘟(化名)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留在家里的手机。
他不打游戏,不上网课,不看短视频,只在几个人工智能(AI)APP之间来回切换,问各种奇怪问题。
过了一会,他又会切换到AI教学的APP。这天他看的是日语五十音图,屏幕中的AI对着逐个音标进行领读。
嘟嘟不跟读,也不讲话,只是默默地听和看。退出AI程序后,他开始自己跟自己用日语对话。
这是嘟嘟的日常,也是他与AI相伴的第八年。对他而言,AI是玩伴,是老师,更是妈妈口中的“人生导师”。
文 | Fib Lee
编辑 | Jarvis
图源 | 受访者供图、Pexels
“买了很多AI软件,每个
月都要扣几百块钱
”
嘟嘟可能是第一代“AI时代原住民”。
不到一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接触手机,那时还不会走路的他,已经在玩打青蛙、割绳子等通关游戏。
一岁后,爸爸妈妈在嘟嘟的早期教育中,也引入了AI教学工具。嘟嘟妈说:“直接把它(AI)放那就行,孩子就自己在那里开始讲字母。”嘟嘟在AI的帮助下学会了字母和音标拼读。
伴随着嘟嘟成长,各类AI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刚开始,嘟嘟用的是小度,以一问一答的模式互动。后面,便开始使用科大讯飞学习机,再往后则用上了手机豆包、Deepseek等工具。
嘟嘟让AI出题
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嘟嘟学习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小时候的认字识数,慢慢地扩展到了他能接触到的所有兴趣领域。
“日语、英语、韩语、数学、化学、物理,只要是他能接触到的,他都在上面学。”嘟嘟妈妈说。
嘟嘟“沉迷”于这些AI工具,一方面是因为接触得早,已经习惯使用这些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父母的引导——更准确地说,是“想借此打发孩子的时间”。
“一开始是因为他很烦,一直让人给他出题。”嘟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学习,不止在家里,在地铁上,嘟嘟也会观察哪个乘客看着像“学霸”,便拿着题目上去跟人交流。
“他看见年轻乘客就问‘叔叔,你是大学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我们一起做题吧!’然后就拿着他出门前准备好的题开始。”
于是,妈妈决定开始引导嘟嘟用AI出题,再让他自己解题。现在,嘟嘟就把“出题目标”转向AI,让AI为他“生成一道复杂的数学题”。
嘟嘟和豆包交流截图
2023年以后,各种生成式AI工具的爆发,更是让嘟嘟找到了足够的“乐趣”。
“他是综合型(的跟AI对话),就是在所有的这些设备之间来回切换,玩够一个换一个。”
现在,嘟嘟爸妈的手机每月都会收到各个AI平台的扣款信息,这些费用都是嘟嘟自行购买的英语、数学、语法等线上课程。
“他知道支付密码,买了很多软件,每个月都要扣几百块钱。”
智商140,却被幼儿园劝退
在AI世界里如鱼得水的嘟嘟,现实中的成长之路却充满坎坷。
上幼儿园前,嘟嘟一直在上早教课程,但到了两岁的时候就没法继续上了。
“因为他不听指令,你让他做什么,他都不做。他也不能参加集体的活动,运动、跳绳这些都完成不了,他所有的动作和肢体也是不协调的,没有办法去精准地做动作。”
3岁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带着嘟嘟去医院就诊。很快,他就被确诊为“高功能自闭症”。
外出游玩的嘟嘟
妈妈说,当时看到医院有相关的电击、中医扎针之类的治疗,但她不忍心把孩子放那里,便带回家自己干预。
她坦言,孩子刚确诊的时候,除了前述的“不听指令,无法参与集体活动,动作和肢体不协调”外,还“脾气暴躁,且极度缺乏安全感”。
嘟嘟妈说,这个期间,嘟嘟的行为问题层出不穷:
“他不喜欢家里来客人,会把整个印油倒进茶壶里。”
“严重怕水,每次洗头都得我紧紧抱在怀里,轻声细哄。”
“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们玩过家家,过了很久还没回来。我们从早找到晚都没找到,最后是他自己玩完回来的。”
到了上学的年纪,嘟嘟也是问题不断。
“我们在上学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比如说进幼儿园,他不愿意去,车都不上。我们就告诉他‘我们去幼儿园睡觉’,还跟老师沟通说‘不让他进教室,他就去校园里面滑滑梯就好’。”
嘟嘟是4岁才开始会说话的。在刚进幼儿园时,他才三岁半,没有语言能力。嘟嘟的表达方式就是“用手去推人”,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力气去推别人,所以经常会让身边的人受伤。
最严重的一次,他还把班上的五个老师同时弄哭了。最终,嘟嘟被幼儿园劝退。
然而,在这个看似充满各种问题的孩子身上,也蕴藏着惊人的天赋。在医院进行自闭症诊断时,嘟嘟同时被测出高达140的IQ。
“他有超强的记忆力,脑子转得特别快。”嘟嘟的数学能力尤为突出,能背诵圆周率至50多位,三位数乘法可以口算秒答。
在嘟嘟妈妈的努力沟通协调下,嘟嘟勉强上完了幼儿园。但这段经历也让嘟嘟爸妈意识到,与其让老师和同学接受你的“特殊”,还不如努力把这种“特殊”变成竞争优势。
嘟嘟爸妈清楚他不听指令,但是喜欢做题——嘟嘟平时在家就总喜欢让AI出各种题目,还会琢磨同一题目的不同解法。
因此,小学面试时,嘟嘟爸爸趁校长即将到来,故意给自己出了一道四位数加减法题,一边嘴里还念叨着“算错了”,而这类题目对嘟嘟来说轻而易举,他便在一旁很乐意地主动纠正。
这个场景也不出意料地被校长看到了。最后,嘟嘟顺利进入一所省级示范学校就读。
AI是完美的老师吗?
“AI对于我孩子来说,是他的人生导师。” 妈妈说。现在嘟嘟在读二年级,由于高智商且思维跳跃,他很难在同龄人中找到同频的人,甚至连老师和家长也很难跟上他的节奏。
“比如说,他问小学班主任一个化学问题,但班主任是体育老师或者美术老师,班主任也只能摇摇头,他回答不了。但是,AI可以随时回答、解决他所有的问题。”嘟嘟妈妈说。
除了常规的学科,嘟嘟还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是数论领域中一个著名的未解难题。妈妈说:“在他告诉我之前,我都不知道有这个词。”
除了这个,嘟嘟还会经常与AI工具探讨各类数学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反常积分、代数和行列式等。
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纷纭,AI发展是大势所趋,可其背后的隐患也不可轻易忽视。
在2025年北美华人自闭症联合会举办一场深度对谈中,小丫丫自闭症项目创始人、密歇根州立大学化学博士黎文生就提出了他关于“在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搜索时,用户会不会被误导到错误信息中”的担忧。
密苏里大学环境工程博士杨宇也表示,自闭症孩子有时比较敏感,可能存在刻板行为,尤其是高功能的自闭症,所以父母要小心、谨慎,避免孩子因机器人的不当言论而受到冒犯或产生其他问题。
但嘟嘟妈妈相信孩子有独立的认知能力,她认为孩子不会主动搜索负面内容,这类信息自然不会进入孩子的世界,因此她表示并不担心。
“他都看不到这些东西。信息是推送的,你查啥,他才会推送啥,他查的全部是知识,那么推送的全部是知识,你不去捕捉这方面的知识,他就不会给你推送。数据是非常精准的。”
尽管儿子在AI的辅助下,展现出了天才的一面,但妈妈内心最深处的期望,却依旧很朴素。
“我其实并不希望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聚焦于学习,都用在和AI的互动上,”她说,“我只想让他当个普(通)娃(儿),先玩,玩够了再学。”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