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生活里常见的能源,像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燃烧时释放的能量能驱动车辆、支持工业生产;石油从地层开采,精炼后成为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油,也是化工产品原料;煤炭呢,一直为火力发电站供能,维持城市电力。还有各类碳氢化合物,从家用天然气到塑料制品原料,无处不在。这些能源的能量,都存储在分子内部原子间的化学键里。不过,从微观原子层面看,化学反应的能量释放效率可不高,平均每个原子贡献的能量也就几个电子伏。不管是剧烈燃烧还是缓慢氧化,所有化学反应基本都遵循这规律,常见燃料燃烧只是个典型例子罢了。
氢核比较特别,就一个质子,其他原子核则是质子和中子紧密结合的。在原子层面,把一个电子和原子核绑定,释放能量很少,才几个电子伏。但要是一个质子或者中子融入原有的原子核,哪怕是最简单的氢核,释放的能量能飙升到几百万电子伏,这差距可太大了!就拿氦原子核来说,它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组成。按道理,氦原子核质量该是这四个粒子质量之和,可实际测量却发现,它的质量比四个粒子质量总和还大,这是为啥呢?原来,原子核内部有一种超级强大的力 ——“强核力”。这强核力就像一双无形却力大无穷的大手,把质子和中子紧紧拉在一起,融合成稳定的原子核。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能量释放伴随着质量亏损,也就解释了氦原子核质量 “异常” 的现象。
这么看来,如果恒星以这种原子核层面的能量转换方式作为能量来源,那能量释放效率比常见化学反应燃料高出数百万倍。结果就是,太阳的寿命也比按常用燃料估算的要长得多,能在宇宙岁月里持续稳定发光发热,给太阳系生命提供能量。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恒星质量足够大,超过太阳质量 8%,内部就会有奇妙变化。在恒星内部深处,物质密度和温度达到特定阈值,氢原子核内的质子就像被神秘力量召唤,开始相互靠近融合。这个融合过程是有步骤的:先是两个质子结合形成氘核,接着氘核迅速和另一个质子相遇,合并生成氦 - 3 核,然后氦 - 3 核继续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氦 - 4 核。每生成一个氦 - 4 核,就能释放出高达 2800 万电子伏的能量,这能量相当惊人,让我们见识到恒星内部核聚变反应的强大威力。这种核聚变释能反应,不仅解开了太阳发光发热的奥秘,也让我们了解了所有主序恒星的能量来源。
太阳核心温度高达 1500 万度,由于自身巨大质量产生的重力挤压,星核中的等离子体密度达到地球固体铅密度的 13 倍。在任何瞬间,差不多 10% 的质子都汇聚在太阳核心区域。在这么极端的压强和高温下,日核的质子动能极高,移动速度快到都能用光速的百分数衡量。这就导致质子之间以及和其他原子核的撞击频率特别高,每颗质子每秒能和其他粒子发生数十亿次相互作用。科学家想通过物理模型和数学计算,预测有多少质子能获得足够能量,启动核反应链条的第一步 —— 形成氘核。但结果让人意外,按照传统物理学理论,没有一个质子能靠这些碰撞获得足够能量,突破障碍升级成更重的原子核。你看,太阳核心温度 1500 万度,从经典物理学分析,这温度远达不到核聚变要求,得 1 亿度才行。在恒星核心,质子携带的能量按经典物理理论,根本克服不了因正电荷产生的相互斥力,两个质子间的库仑力形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能量屏障。
这时候,神奇的 “量子隧穿” 效应登场了。量子隧穿效应是量子力学里一种独特现象,微观粒子在一定概率下,能穿越经典物理学认为无法逾越的能量障碍。这可不能用经典物理思想理解,它主要发生在量子世界,虽然宏观世界也有可能,但概率极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打个比方,你全力只能越过 2 米高的墙,“2 米” 就是你的能量势垒。但按量子隧穿效应,你有一定概率直接 “穿墙而过”,在量子世界这个概率相对高些,可在宏观世界,因为你质量大,概率低到从宇宙诞生到毁灭,你一直尝试穿越墙壁都不会成功!在恒星核心极端环境里,因为量子隧穿效应,质子即便能量不足,也有一定概率突破斥力障碍,像幽灵一样穿过能量屏障,形成更稳定的结合状态,释放核能。虽说两个质子发生量子隧穿现象的概率极小,大概只有 10^28 分之 1,可太阳内部粒子相互作用频繁又不间断,每秒都有多达 4×10^38 个质子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变成氦核。就是这个看似概率小,却因太阳内部粒子数量庞大、相互作用持续不断而实现的核能释放过程,成了宇宙中所有主序星的能量源泉。
当恒星核心的氢元素耗尽,重元素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奥秘 —— 霍伊尔态。在恒星核聚变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氦 - 4 要进一步聚变可不容易。因为氦 - 4 没法直接接纳质子,两个氦 - 4 也结合不了,生成的铍 - 8 原子核还不稳定。但恒星核聚变能通过量子隧穿效应释放巨大能量,前提是聚变后总质量小于聚变前,像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生成氦 - 4,它的质量就小于四个单一粒子质量之和。可两个氦 - 4 结合成铍 - 8 时,质量几乎不变,所以铍 - 8 极不稳定,很快就衰变回两个氦 - 4。物理学家霍伊尔推测,如果三个氦 - 4 能结合,形成的碳 - 12 会是稳定的原子核。但理论计算显示,三个氦 - 4 结合生成碳 - 12 不太可能,因为质量差太多。霍伊尔就提出了处于激发态的碳 - 12,这种激发态的碳 - 12 能量较高,根据质能方程,它的质量和三个氦 - 4 质量总和接近,这就是霍伊尔态。后来科学家证实了霍伊尔态的存在,也解释了恒星内部重元素的来源。
恒星核聚变,看似简单的能量释放过程,背后却藏着量子隧穿效应和霍伊尔态这两大奥秘,是不是很神奇?希望大家对宇宙的奇妙又多了一些认识。要是觉得这内容有意思,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愿你往后的日子财运亨通,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