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江苏省“J-TOP创新挑战季”智能制造产业专场在常州正式启动,这是常州与南通两地首次以联合承办方的身份,深度整合创新资源,打造“需求对接+成果转化”的双向通道,在这一舞台上,两座城市也正以“双城联动”的方式,共同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创新发展。
2025年江苏省“J-TOP创新挑战季”智能制造产业专场。图片来源/创新常州
J-TOP 创新挑战季:搭建双城创新桥梁
J-TOP (Technology Opening Partnership)创新挑战季活动自2020年举办以来,已经成为江苏省科技创新领域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它由省科技厅、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以独特的 “需求张榜、在线揭榜”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从企业的需求侧出发,进行技术供给的精准对接。这一创新模式如同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相连的纽带。截止到目前,今年的活动已征集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技术需求400余项,发布专利成果300余项。
过去几年间,J-TOP创新挑战季同样成果丰硕,累计发布有效技术需求超6300条、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专利)超1万件,促成技术交易超1800项,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7000余家,并为246家企业提供52.34亿元技术 “交易贷” 授信。这些实打实的数据,见证了J-TOP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的强大推动力,也为常州与南通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城联动:各展所长促交流
今年,常州与南通在J-TOP活动中的合作聚焦于智能制造产业,这两座分别位于江苏省一南一北的城市,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常州是“中国新能源之都”,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全国第一。而南通则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培育出星源材质等锂电池隔膜龙头企业,其第五代超级湿法生产线已成为全球最现代化的隔膜产线之一。
为了更好地促进双方在 J-TOP 活动中的合作,常州市技术转移联盟在活动启动会上正式成立。为两地的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装上了“助推器”。它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联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分中心、工作站,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通过这一联盟,两地联动了常州大学、南通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在内的高校,形成“需求牵引—协同研发—市场验证”的全链条转化模式。
联盟成立后,进一步激活了两地的产业互补优势。常州在合成生物这一新兴产业的探索,为南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南通在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的技术突破,也为常州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启发。与此同时,常州的新能源车企对高性能隔膜有强烈需求,而南通的星源材质恰好能提供解决方案;反过来,南通的装备制造企业也需要常州的智能控制技术提升产线自动化水平。
竞合未来:长三角协同新蓝图
常州与南通的联动,不只是两座城市的合作,更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通提出建设 “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与上海、苏州形成跨区域协作网络。而常州凭借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在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地位逐渐突出。
两地的竞合关系也折射出江苏乃至长三角的产业升级路径。常州以“智造”见长,南通则以“绿色能源”作为突破,双方在J-TOP平台上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争在于对技术难题进行破解的速度,而合作则体现在资源共享与产业链的协同。J-TOP这样的平台打破了行政壁垒,让创新要素在长三角自由流动。数据显示,自2020年启动以来,“拍卖季” 和 “挑战季” 已累计促成科技成果交易2500余项,成交金额突破15亿元。
通过“J-TOP 创新挑战季”,常州与南通两座城市得以共享创新资源、交流发展经验,构建起良性的创新互动关系。展望未来,随着“J-TOP ”的持续推进,常州与南通的创新合作有望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在创新的驱动下,这场双城记的下一章节,将是两座城市继续携手,为江苏科技创新版图增添更多亮点。
文/李梓昕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创新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