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队走进企业车间。
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设备的精准运转成了最直观的教学案例;企业家的亲身讲述,从创业艰辛到技术领跑的历程化作生动的成长教材。近日,湖北工业大学“精神永续·匠心启人”社会实践队走进湖北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场融合专业实践与价值引领的劳动教育活动,让“车间课堂”与“匠心思政”碰撞出育人新火花。
校企双方座谈交流。
智能化车间里,专业知识正以可触可感的方式“活”起来。电气控制原理藏在设备的每一次精准启停中,系统设计的逻辑体现在精密部件的加工流程里。队员们边看边问,在观察与解析中,抽象的课本理论变成了看得见的工业图景,更从工人师傅专注打磨的身影里,读懂了“严谨”二字的千钧分量。该校团委副书记朱梦说,这场实践打破了传统育人边界,车间里的技术观察,让专业课接了“地气”,机器声中的匠心分享,让思政课有了“底气”。
“做产品先做人,这是匠心最根本的传承。”博亚精工董事长李文喜的开场白直击人心。作为深耕实业多年的“过来人”,李文喜以企业从起步到领跑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给队员们上了一堂扎根实践的“思政课”。“劳动教育从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在岗位上让知识发光的智慧,是工匠们为一微米精度死磕到底的执着,是工人对质量环节寸步不让的较真。”李文喜的话带着车间的温度,“这种融进骨子里的责任与敬畏,才是育匠心、成栋梁的根基。”他叮嘱队员们,要沉下心练真本事,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行动自觉,用实力赢得认可。
“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挂牌。
“原来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就藏在这些奋斗故事里。”队员们的感慨道出了此行的收获。活动现场,校企双方还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基地”,并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挂牌。
该校电气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旭表示,当车间变成课堂,当实践替代说教,劳动教育在产业一线找到了鲜活的生长点——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初心的浸润与匠心的培育。(图/文 常恒越、刘筱、王子怡、柳玉超、汤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