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贵州清镇国际古生物化石科普馆里,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地质学基础》团队正在开展“化石里的文明”科普宣讲活动,为140余名青少年带来沉浸式科学探索体验。
“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潘广恒 摄)
活动中,课程主持人刘琴带领团队以“天文地质是一家”为切入点,从“中国天眼”南仁东的科学家精神讲起,通过地球演化科普剧目,让46亿年的地球历史生动呈现。太古代蓝藻化石展现生命韧性,元古代“壮丽青山藻”化石(我国科学家发现的16.3亿年前多细胞真核生物)填补科学空白,古生代澄江化石群、中国首枚“金钉子”地层标准等中国科学发现,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丁旭副教授教小朋友们认识蓝藻(袁坤 摄)
在中生代展区,团队讲述“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抗战中守护化石的往事;新生代展区中,倪喜军团队的化石数字化技术、李四光“地质报国”事迹,让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交织共鸣。
宣讲结束后,孩子们在团队带领下观察化石挖掘装架、探秘树化石奥秘,在沙地体验区亲手挖掘“化石”。“我挖到了三叶虫化石。”小朋友的欢呼声让科普馆充满生机。
团队带小朋友解密“树化石”的成因(潘广恒 摄)
此次活动是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国家精品课资源社会化的重要实践,通过“化石密码+科学家故事”双线设计,将地质知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