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华:软学科需“硬支撑”,硬工科需“软灵魂”
创始人
2025-07-25 12:40:29
0

何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如何打破学科“高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认为,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学科转型中,高校要主动探索交叉融合的“AI+”学科建设新模式。无论是传统人文社科、理工科还是新兴学科,都应与科学技术充分融合,实现软硬结合,以提升学科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人文之“软”要敢于拥抱科技之“硬”,借力攀援更高峰。针对“新文科”“新商科”等学科建设,一些创新实践已经开展,比如人工智能刺激文学、哲学、语言学衍生新的研究问题和理论发现;为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向;在教育、法律、金融等实践性强的领域则创造出智慧教育、智慧法律和智慧金融等应用工具。郑庆华表示,传统学科创新过程中,大学应注重发展其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加快学科的科学化、数字化转型,引导学生关注新现象、新问题,培养学生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创新能力。例如,场景创新能力、复杂系统的建模能力、问题的深度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同时,理工之“硬”也需被人文之“软”所浸润。郑庆华认为,传统工科教育理念过于强调专业化,在人才培养中容易造成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推动传统理工科向“新工科”“新理科”转型,需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更新迭代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例如,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性学科向实际应用延伸,为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创新提供助益,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打开研究思路,进行快速创新和知识发现。又如,在城市、交通、制造等工程技术应用性强的学科中,可以借助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或算法力量,进行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创造更大的战略效应和经济效益。

“人工智能研究要跨越学科的界限,在学科交叉与融合之中开启新的征程,迈向更为广阔的前沿。”郑庆华认为,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对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浪潮和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的主动响应,同时也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学需主动识变应变,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探索创新路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机房电梯楼层显示器异常解决指... 电梯 无机房电梯楼层显示器异常怎么办? 别急,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首先,我们要了解无机房电梯楼层显示...
东风汽车集团申请阻燃柔性固态电... 金融界2025年1月3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阻...
中端性能机大乱斗:加米耀酷真,... 近期,中端手机市场迎来了多款新品,包括一加Ace 5、REDMI K80、荣耀GT、真我Neo 7以...
自动驾驶+跟踪巡逻+现场抓捕 ... 近日,在浙江温州的闹市区,特警巡逻队带着一台球形机器人一起巡街,引来不少路人的关注。 球形“机器警察...
原创 3... 一、iQOO 12 参考价格:2659元(12G+256G)。 性能强劲,游戏无忧 首先不得...
原创 预... 从销量上来看,两千元左右的手机更受大众消费者的喜爱,这其中爆发了不少爆款手机,而国内各大手机厂商也都...
宁德时代取得温度传感器相关专利... 金融界2024年12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
“最准最快最久最少”纷纷亮相,...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一直都是进博会上“最卷”的展区之一。要得到关注,不拿出“绝活”不行。在本届进博...
原创 千... 在上个月联发科抢先高通,率先发布了自己的新款旗舰处理器天玑9400,并且在新机这块也比搭载高通的骁龙...
中越媒体互访活动在广西启程 8月4日,“同志加兄弟 携手向未来”——中越媒体互访活动出发仪式在南宁举办。活动旨深化广西与越南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