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考工记》中记载的六大类、30个工种的手工艺文明,今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产业链,中国工业在古今交互间显现出其本真与源源不断的智慧传承。《中华考工记》是一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的,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工业文化的节目。
节目从一部2500年前的古书《考工记》出发,串联中国工业古今发展之脉络与当下之蓬勃力量。首期节目聚焦“机器人智造”专题,四大人形机器人公司巨头齐聚演播室,由主持人撒贝宁、龙洋携手嘉宾于适、周深和行业专家,带领观众走进中国智能科技最前沿,触碰科技发展的动人脉搏。
传千年:机器人智造的古今联系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一部仅7100多字的古籍《考工记》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节目以多样化的舞态表演形式将这段文字历史生动传达。节目开篇通过《考工图景》这一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舞台表演复原《考工记》,在舞蹈演员和AR效果结合下,使得古代技艺得以活灵活现,同时结合嘉宾表演与专家讲解,加深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手工业制造技术、管理思想的视听认知,强化古今智造的内在联系。以演播室为桥梁,《中华考工记》串联起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于科技的探索与坚持,呈现出极具交互感和观赏性的工业故事。
以钢铁铸机器之形,用智慧凝聚其魂。机器人智造行业稳步发展的当下,一脉相承的是中国人的工匠精神。《考工记》中记载了中国手工艺制作中协作与验收环节的严密性,如“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描写了在检验酒器时若不符合标准制作者将受到处罚。这种对制作精度和手工艺人的严格要求在今日亦有传承,以工业机器人领域为例,新松工业机器人搭载“超高精度定位系统”,结合轻量化设计和高刚性结构,可以实现高速、高精度运动。
在如此精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背后,很难想象20年前中国的研发团队正面临国外对高精度机器人技术的严防死守。新松团队从零出发,经过共同努力将精度由±0.1毫米发展到当前的0.03毫米。《中华考工记》以人机比拼的方式,更为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地展现了高精度机器人的控制能力。正如《考工记》中对工匠精神的表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如今的工业机器人不仅能造汽车,还能造桥梁、帮芯片工厂贴微米级元件,高效完成各种精细操作。中国机器人制造行业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成为世界机器人制造产业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工万种:机器人全行业发展图景
多地域、多产业全面深入机器人智造行业,形成全产业链条,共同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来自深圳“小擎”、杭州的“小宇”、北京“小天”、上海的“小征”“小犀”等智能机器人登上《中华考工记》的舞台,表现各自的“绝学”,前空翻、射箭、走路、夸夸等均不在话下。研发团队分享在小擎的研发过程中城市产业配套起到的助推作用。以深圳为例,该城市包含了机器人制造所需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及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企业所需的伺服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组件,都能在本地快速匹配到,大幅降低研发成本,也为机器人制造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城市建设蓝图。
《考工记》中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详尽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繁荣和多样性。而今,机器人智造技术应用于工业、消防、医疗等多领域,形成全行业发展新图景。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已应用于上千个灭火战场,成为当之无愧的消防“老兵”;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六足导盲机器人能够引导盲人动态规避路障,实现安全出行的需求……多种多样的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等正不断应用于各行各业,带来新的生产变革和职业认知变化,引领社会发展与前行。
从《考工记》到《中华考工记》,跨越几千年的沧海变化,不变的是中国工业的智艺巧造。《中华考工记》以兼具知识性与娱乐性的方式,组成一部独属于中国工业文明的古今影像史,让世界看见“大国重器”的文明传承与制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