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合体制机制,多频共振助力精准救助
下一步,将不断完善核对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效能,进一步推动核对工作向社会福利和慈善帮扶领域拓展延伸;进一步加强核对标准化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核对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培训督导机制走深走实;创新核对体制机制建设,增强核对服务的可及性和主动性,不断满足新时代多样化的核对需求。
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数智场景助力新质发展
下一步,将积极贯彻实施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核对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化人工智能在核对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探索构建“DeepSeek+核对智能体”模式,形成结合数据采集计算、智能审核预警、结果分析解读等功能于一体的核对智能体,进一步推动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核对数据、核对监测服务模式、数智场景多元化应用等,为民生保障领域提供更全面、更清晰、更智能的技术支持。
强化信息共享协同,实现核对服务精准易及
归集广州市政府、银行、保险等67个部门30余类信息,省内不动产、教育等10余类信息,全国证券、车辆等8类信息,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共享格局。联合市税务局共同开发上线民政“税易查”,通过广东省“数字空间”实现税务数据核验共享,构建高效协同跨部门数据共享新机制。对部、省、市三级不动产、车辆、商事登记等不同来源数据进行循数治理,制定数据融合规则,深化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数据融合应用,让共享数据发挥参考支撑作用。与住房保障、医保、法律援助等救助业务系统全面对接,推动广州市核对平台接入部、省核对平台及广州市“穗救易”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数据通道,实现全市核对、查询等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
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不断充实核对数据资源池,强化跨部门协同机制,实施数据标准化,进一步释放数据核对的应用价值,推动广州核对系统更好融入全国民政核对信息“一盘棋”布局,提高核对数据共享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核对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创新打造智慧模型,多维算法聚力便民利民
研发智能算法,对本地67个部门的100余项数据进行智能清洗、计算,与居民家庭收入、财产、救助需求等指标智能匹配,按照科学取值规则,形成财产智能筛选,量化核对报告,为全市民生保障业务审核审批提供智慧支撑。积极对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要求,丰富数字监督形式,每月对全市在保在册救助对象的商事登记、不动产、车辆、大额支出、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6类关键信息,进行动态查询、及时预警反馈,有效保障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应退就退。研究应用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画像”,通过量化申请家庭收入、财产等具体数额,增加致困敏感因子数字化展示,突出家庭异常情况预警,绘制家庭历年经济趋势图、综合评估家庭救助需求度等,共同构成申请家庭经济状况的立体化“画像”,助力精准救助。
下一步,将发挥核对“数据大脑”作用,强化核对数据分析应用,充分挖掘核对数据要素价值,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多维度、多角度的信息参考,促进救助需求与救助资源更精准对接,有效提升社会救助效能,为构建综合救助工作新格局提供数字动能。
融入新质发展新业态,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交流
坚持以标准促发展,发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业务工作规范》、《数据元规范》、《培训和督导规范》3项地方标准;制定《核对数据审核比对要求》、《实物财产评估和复核要求》、《跨省核查工作要求》3项指导文件,有效促进核对工作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率先在全国开展核对规则、商业保险核对规则等研究,联合中山大学开展机动车辆价格评估模型、核对数据应用分析等课题研究,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开展机动车辆价格评估。打造出可视化、立体化、智慧化的“穗救易·共助空间”综合救助服务平台,依托全市58个“穗救易·共助空间”,实时发布救助服务政策清单,统筹救助帮扶资源,智能调度救助服务,全面推进核对工作提质增效。
下一步,将创新核对手段,把核对工作新业态与数智技术、业务流程深度融合,促进核对工作在民生保障领域的深化应用;进一步延伸核对应用广度,拓宽核对服务维度,持续增强救助服务的可及性和主动性,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核对需求,为构建高质量的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更及时、精准的信息支撑。
编辑点评: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是准确认定社会救助对象的关键环节,是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化、精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前提。广东省广州市创新融合体制机制、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强化信息共享协同、创新打造智慧模型、融入新质发展新业态,充分发挥核对工作在兜底保障基本民生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核对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树立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广州样本,其思路和方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