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科技企业都面临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行业数智化转型是一场涵盖场景、流程、组织、数据和 IT 的全方位变革。此时的科技企业,能否跳出自扫门前雪的产品服务模式,站在用户的视角,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第二个问题:推动用户维度的“AI平权”,是否应该率先推进,伙伴维度的“服务平权”?现在看来,合作伙伴“服务平权”的速度,还远远跟不上“AI平权”的速度。
第三个问题:科技企业为什么要赋能合作伙伴?因为技术发展太快,唯有不断赋能,才能让合作伙伴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接下来的问题是,科技企业与合作伙伴,如何融合为一,如何为用户提供高品质、一致性体验的服务?
华为中国政企用户峰会2025。
华为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提出了服务体系的“三个转变”。
面向客户的第一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面向用户”,即服务必须以“以客户为中心”,而且必须站在客户的视角,而非产品视角,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华为中国政企用户峰会2025期间,全新发布的“卓越护航计划”,就是此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将为行业头部客户,配备专属服务架构师(NASA)团队,其聚焦为客户提供从咨询规划、建设、运维到运营的服务闭环,助力客户跨越技术鸿沟。
在此过程,“卓越护航”计划将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架构的持续优化。企业数智化基础设施,已经从集中式系统,转向分布式系统。专属服务架构师(NASA)将帮助用户,制定平滑的演进方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二是,问题定界。分布式系统的问题定界,一直是业内难题。华为的理念则是,系统可以分布化,但服务必须集中化。专属服务架构师(NASA)就是要站在更高维度,沿着数据流和业务流,拉通“云、网、算、存、数”等不同系统,快速找到故障点,并解决问题。
三是,数智化使能。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将面临多元化算力的适配,全场景的算法调优等一系列问题。专属服务架构师(NASA)将帮助用户,完成应用迁移,组织和管理业务迁移的全过程。
面向体系的第二个转变技术
第二个转变是“面向体系”,即服务必须有体系支撑。其核心是实现“线上+线下”能力协同,实现全场景覆盖。目前,华为区域运营中心已在各地市、区县落地。同时,华为还已经建立了“智能客户服务中心”、“交付作业平台”,以及华为O3伙伴服务平台等“线上”服务平台。
这其中,“智能客户服务中心”与“交付作业平台”已经被华为,打通成一条端到端的体验闭环。华为O3伙伴服务平台也正以“三端一体”架构,把伙伴从“找知识、做作业、调能力”三件事拆成三个“一站式”入口,形成一条从学习到交付再到创新的完整飞轮。
而对此有体系支撑的服务,对此“线上+线下”平台的协同,均是源于华为的实践——口口相授的培训,只适合赋能“个人”,但企业数智化转型又不能只依赖于“个人”,只有通过线上与线下得协同,才将个人的能力沉淀在组织上,将组织的能力沉淀在平台上。
更进一步,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吴辉也解释说:“线上与线下协同,是华为唯一的选择,也是服务用户的必由之路。没有服务平台的支持,没有服务工具的加持,线下的服务网络就不可保证,‘服务一致性’就不可达成。”
面向伙伴的第三个转变
第三个转变是“面向伙伴”,即服务有很多都是由伙伴实施。华为中国政企用户峰会2025期间,全新发布的“星星点灯计划”,就是此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可视为“满天星”计划的升级版,合作伙伴就是计划中的“星星”,而“点灯”即寓意着,通过合作伙伴点亮区域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星星点灯计划”旨在通过华为服务能力的持续外溢,强化“伙伴+华为”体系的竞争力。具体而言,华为将面向有意向学习华为产品和技术的伙伴,进行从组织、流程,到平台的全方面对接。同时,以这些“星星”伙伴为内核,建立“地市”和“区县”,两级服务运营中心。
其中三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是,服务体系下沉。根据规划,华为将发展100多个地市服务运营中心,900多个区县授权服务中心,最终以“伙伴+华为”体系,完成对全国2700+个区县的服务全覆盖。而且两级服务运营中心将实现联动,形成扩张型服务网络。
二是,“地图”上就能找到的服务。服务运营中心是华为在末端市场建立的滩头阵地。通过华为官网、华为坤灵APP、华为在亿企APP,甚至通过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都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华为服务。
三是,服务标准提升。华为与伙伴之间,将从模块化对接转变为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通过“星星点灯”计划,华为希望伙伴跳出“交付服务”的局限,可以提供设备安装、调测、维护等全流程技术支持,以服务的黏性去黏住客户,以服务促进产品销售。
服务是写在华为血脉里的基因
就此总结。
科技业内,恐怕没有任何企业,比华为更理解服务的价值。过去30年间,技术创新是华为的一个引擎,价值服务是华为的另一个引擎。依靠此双轮驱动,华为在3G时代成为“主要玩家”,在4G时代领先于市场,在5G时代一骑绝尘。
所以,“以客户为中心”一直是华为的信仰,所以,服务是写在华为血脉里的基因。但现在华为要做出改变。此前的经验可以复制,此前的模式却不能照搬。因为在政企市场,华为要面对40余万家规上企业,要面对6000余万家中小企业。
这也才有了华为行业服务体系的“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从产品视角转变为用户视角,以服务帮助企业跨越鸿沟;第二个转变,既建立了支撑服务的平台体系,也加速了服务能力的沉淀;第三个转变,在推动“AI平权”的同时,推进了伙伴的“服务平权”,让合作伙伴也能跟上这个时代。
而面向未来,服务依然是写在华为血脉里的基因。只不过,这次华为在重构自身的服务基因,也在探求“伙伴+华为”体系下,服务模式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