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素红 李丹
中午用餐时分,走进位于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巨基工业园的恩斓阁智慧餐厅,250平方米的开放式餐厅内飘散着诱人饭菜香。员工们挑选好中意的菜肴,只需将餐盘放在指定区域—— “嘀”声轻响,3秒自动识别、称重、结算完成。 这种高效便捷,源自餐厅搭载的AI智慧系统。
在园区工作多年的电工张师傅的记忆里,过去每到午饭时间,要么吃盒饭,要么挤去周边小馆排队,遇到高峰期连找个坐的地方都难。“现在好了,食堂就在园区内,10到15元钱能吃上现炒的热菜,连米饭例汤都是免费续!”他翻着餐盘里的番茄炒蛋和清蒸鱼笑着说:每月餐费能省两百多元。
宝安创新公共食堂建设举措,被8月2日《人民日报》主报头版《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专栏报道,成为深圳基层践行“为企业服务无小事”的生动注脚。
一碗热饭的温度,背后是宝安区从“细微处”破题、“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家的事”的营商温度。
从“路边蹲餐”到“智慧食堂”的蝶变
宝安区沙井街道巨基工业园是座2005年投用的老园区,聚集着园区内13家企业和一栋高层写字楼,注册办公企业近500家。随着入驻企业增多,配套短板逐渐显现,“吃饭难”尤为突出。
沙井街道衙边社区副书记何建鹏回忆:“过去,员工主要靠盒饭或周边小馆解决。一到饭点,路边树下、茅洲河边,随处可见蹲着吃饭的身影。”不仅就餐不便,还存在用餐高峰拥堵、食品价格偏高等问题。
“企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沙井街道负责人道出了创建公共食堂的初衷。
街道主动向园区运营方提议建立公共食堂,并获得积极响应。与其让员工吃饭“打游击”,不如自己建个“暖心食堂”。园区运营方果断腾出自家办公区域进行改建。
然而,园区运营方并没有食堂运营经验,为了开办食堂,公司先后调研了不少企业食堂和大学食堂模式。
沙井街道也迅速行动,开通了绿色通道,解答一系列筹办园区公共食堂的政策性问题:街道有关部门上门指导,一周内备齐装修备案材料;相关的开设餐饮的证照也在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帮助下很快予以获批。
“除了菜品丰富多样,价格实惠,我们还希望打造一个智能化食堂。”结合市场调研,园区运营方提出了一个新想法。
为此,沙井街道再次发挥“桥梁”作用,精准匹配资源,协助引入了辖区内企业一动网新科技的AI智慧餐饮系统。
很快,在沙井街道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推动下,一家智慧公共食堂在园区落成。新开业的食堂,日接待量可达到500人次左右,得到园区员工好评。
一顿热饭 暖胃更暖心
一个食堂,一碗热饭,看似寻常小事,却精准击中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痛点。
恩斓阁智慧餐厅的投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多赢局面。
食堂每天都会提供25个左右的菜式供用餐人员自由选择,其中包括蔬菜、肉类、海鲜等多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食堂每天都会更换三分之一的菜品,确保顾客每次前来都能品尝到不同的美味。
“智慧系统会自动统计热销菜品,我们根据数据调整次日菜单,食材损耗率下降近三成。”餐厅负责人指着后台数据说。
有着20多年经验主厨带领的专业团队,把“现炒现吃”变成了招牌,恩斓阁智慧餐厅名气越来越来大,附近同方创意园区、学子围园区、鹏城中骏园区等不少员工也慕名而来,就连一河之隔的园区内员工,也纷纷前来打卡消费。
巨基工业园负责人更是坦言,对企业主而言,食堂更成为招工“加分项”——“员工稳定性明显提高。”
从路边蹲吃到智慧食堂,从企业头疼事到发展助推器,巨基工业园的“热饭故事”,折射出深圳宝安区“以小见大”的营商智慧:企业服务不仅仅是出台各类产业政策,更弯腰解决“吃饭难”“停车烦”这类的关键小事。
据介绍,下一步,沙井街道计划将辖区的蓝宝工业园、茭塘股份公司的云展广场作为新的试点单位,通过沙井纳统配餐企业,参与公共食堂运营,让企业和周边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和实惠。
(受访方供图)
编辑:陈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