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GSE2025)的“数字化开辟区校教育发展新赛道”平行会议上,一起教育科技正式发布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生成式人工智能体 ——“17 同学”,以及“百区千校万师”公益计划。
据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体 “17 同学”(同音:一七同学)借助⼤模型架构与深度学习技术,融合真实教学数据,打造覆盖作业、课堂、教研、评价等全链路的AI教育系统,实现全场景产品智能升级。通过深度语义理解、多模态融合与智能推理等技术,实现教学从“凭感觉”到“智能驱动、个性定制、可量化评估”的跃迁。
“17同学”基于一起教育科技14年真实教学沉淀,注入了数十亿级行为数据,专注“智慧教·个性学”,是帮教师减负的助教,是陪学生个性学的学伴,更是为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撑、助力高效决策的数智大脑。
会上,一起教育科技与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人工智能赋能“百区千校万师”公益计划,提供硬件、软件、内容与服务的全栈支持。
该计划将以AI技术为支撑、以公益为路径,助力区域和学校降低智能化转型门槛,推动AI技术与教学、管理、评价等核心场景深度融合,为更多教师提供系统化赋能支持,从而加速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与育人质量的提升。
在大会上,一起教育科技创始人兼CEO刘畅以《AI赋能,推进区校数字化转型进行到底》为题,阐释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区域与学校教育生态。
他指出,自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行动纲要发布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在作业、课堂、考试及管理等方面已实现全面数字化积累,为2025年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畅提到,以上海闵行区为例,该区作为全国数字化转型标杆,在三年内实现全学科、全学段常态化数字应用,覆盖12万师生。其核心优势在于持续的数据沉淀,支撑起AI自动批改、错题归类、学情溯源等功能,减轻教师负担,助力学生精准规划学习路径。
AI正在重构传统课堂与作业形态。智慧课堂实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教学素材,实现人机协同共创;分层作业依托自动批改与AI讲解真正落地个性化学习。在管理层面,AI依托历史数据对比,优质资源沉淀,让教学决策可量化、可追溯、可优化。
数据获取仍是数字化的首要挑战,其难度远超后期AI应用开发。实践中,“智慧笔”等工具不仅采集作业数据,更识别学生学习行为,如作业时长异常、参与度低下等,帮助教师与家长洞察真实学情。智能作文批改则大幅节省教师时间,并在评语中融入情感激励与价值观引导。
轻量级AI应用正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关键抓手。“AI数智校本”可动态生成校本题库,贴合教学进度与学生水平;“周练大考一体机”实现自动批改与学情溯源,帮助教师从月考反推周练、作业与课堂问题,形成“从后往前溯因、从前往后迭代”的闭环管理。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善用AI的区校,正通过制定个性化过程指标如课堂有效互动率、共性问题讲解率等实现精细化管理,跳出仅凭考试成绩进行粗放评价的传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