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6G无线系统架构和功能研究
报告共计:64页
《6G无线系统架构和功能研究》由IMT - 2030(6G)推进组发布,主要探讨6G无线系统的架构与功能,包括连接类场景、人工智能与通信融合、通信感知一体化、天地一体化等方面,旨在为6G技术发展提供技术要求和解决方案。
1. 连接类场景
- 终端分类:分为Normal、Premium、LPWA、Lite、AIoT终端,各具特性与应用场景。
- 场景需求:追求性能跃升、终端多样性演进与新场景需求,需平衡产业化与前瞻性。
- 功能设计:涵盖沉浸式通信(提升速率、多模态等)、海量连接(统一空口)、极致高可靠低时延(多方面增强)场景。
- 节能设计:6G注重节能,基站、终端及联合节能有关键技术方向,如减少公共信号传输、自适应调整等。
2. 人工智能与通信融合
- AI辅助RAN:用例广泛,框架涉及功能划分、接口设计等,支持多种协作方式,如集中式训练分布式推理等。
- RAN辅助AI:典型用例明确,框架考虑资源共享,有三种实现方式,如RAN侧提供功能、核心网部署等。
- 协议功能需求:包括AI生命周期管理、连接功能增强、算力功能(感知、控制协同、开放共享)、数据功能(采集到安全)、QoS管理等。
3. 通信感知一体化
- 目标:提升感知性能,拓展应用场景,实现感知与AI原生结合。
- 用例场景:网络提供感知服务(检测、定位等)和感知辅助通信(辅助波束管理等)。
- 关键技术:涉及感知模式(多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功能框架(测量到应用各功能)、部署架构(依场景划分功能)、信号设计(通感一体或专用信号)、多点协作感知(多方面管理)及非理想因素解决方案。
4. 天地一体化
- 应用需求:支持多种业务形态、终端模式等,满足多元场景需求。
- 5G NTN回顾与分析:总结5G NTN成果与差距,如网络架构、时频同步等方面。
- 框架与设计原则:以5G/5G - A NTN为基线,统一规划设计,兼顾卫星与地面网络差异,结合6G特性。
- 系统功能设计:涵盖网络架构、物理层、移动性管理等多方面增强。
5. 6G无线系统设计考虑
- 接入网功能:连接类场景以5G NR为基础,融合AI需支持多种功能及逻辑功能部署,通感融合依场景划分感知功能。
- RAN架构与接口:连接类场景考虑多种架构及接口问题,AI与通信融合改变基站数据处理,通感融合需明确感知功能面及相关设计。
6. 6G接入网部署
- 多频协同:回顾5G多频协同,6G频谱聚合满足速率、碎片化频谱利用和高低频聚合需求,有潜在方案。
- 5G到6G演进:涉及组网架构(独立组网等)、终端连接(三类终端)、频谱共享(如MRSS)和互操作,确保网络连接与移动性。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