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海波
2025年11月15日,《华商报》迎来第10000期出版。犹如里程碑一般,万期出版标识着西北传媒的历史进路,也再次逼近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价值重构的宏观命题。
在数字技术冲击下,传统媒体普遍面临着发行量大幅度下滑、广告收入大面积缩减、受众群严重流失等现实挑战,《华商报》同样不能独善其身。作为关注传媒的学界人士,笔者以为,更应将此特殊时刻视为重新锚定传统媒体价值坐标、探索编辑角色转型的关键契机。在此,拟从“发展力、持续力、竞争力、生存力”四维框架出发,结合《华商报》的实践案例,剖析传统都市报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传播力”到“发展力”:内容生产的创新升级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力”通常被简化为发行量、覆盖面、阅读系数等物理性指标。但在全媒体生态环境下,传统发行量指标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恰恰印证了传播力需升维为“发展力”的必然性。
“发展力”强调通过内容质态重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从单维传播到多维集束价值创造的跃迁。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传播力的线性逻辑,转而关注内容生产的系统性价值。《华商报》“关注今冬供暖”系列报道突破了传统纸媒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1+N”报道架构,即“线索征集+新闻报道+发函督办+新闻热线+进社区活动”的多元生成模式。这种架构通过用户参与、问题解决、服务延伸等多维度路径,将单条新闻的附加值提升至全新高度。
这一传播实践揭示了“发展力”的实质内涵: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内容生产范式的阶梯式升级,实现了用户价值、媒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跳出“发行量崇拜”的思维定式,转向以“发展力”为核心的价值创造模式。这种转型不仅要求媒体提升内容生产的创意水平与技术含量,更需拉长并重构“内容-服务-治理”的媒介生态系统链,从而在信息过载的媒介环境中,确立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从“引导力”到“持续力”:制度建设的长效价值
在信息过载时代,“信息茧房”效应加剧,媒体引导力的重要性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因公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激增而更为凸显。然而,单纯依赖热点事件引导的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持久影响力,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将引导力转化为“持续力”——即通过科学机制保障高质量内容的持续生产能力,实现从“即时引导”到“长效影响”的价值跃升。
比如《华商报》疫情期间的传播实践,坚持每日发布权威疫情地图,严格拒绝传播未经验证的信息,这一行为背后是严格的信息审核制度与内容生产规范。这种制度化运作不仅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更在公众中建立了长期信任。同时,媒体需构建“双重角色平衡”机制:一方面通过科学选题策划机制聚焦民生热点,如持续开展“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舆论监督报道;另一方面通过质量管控体系确保内容深度与公信力,避免因追求时效而牺牲质量。
这种制度建设的核心在于将瞬时引导力转化为可持续的传播效能。通过建立“选题-生产-审核-反馈”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媒体能够在复杂信息环境中保持内容生产的稳定性与高质量,从而在“信息过载”中构建不可替代的权威价值。
从“影响力”到“竞争力”:服务体系的系统构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传统媒体积累的“影响力”作为信誉资产,需通过价值创造转化为现实“竞争力”。这种转化要求媒体突破“内容生产者”的单一角色,向“知识服务者”转型,构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实现不可替代的价值创造。
《华商报》的“新闻+服务”模式为此提供了实践范本。在报道“西安地铁八号线”开通时,编辑团队不仅阐释其战略意义,更延伸制作乘坐指南、提供居民个性化改造建议,将新闻信息转化为实用知识;在疫情报道中,除传递疫情动态外,同步推送生活服务信息,并建立“记者帮”服务机制——开通热线协助居民采购生活物资、开展直播带岗促进就业。这种服务延伸使新闻从“信息告知”升维为“问题解决”,在满足用户实用需求的同时,强化了媒体的社会连接功能。
这种转型需要团队具备用户洞察能力以精准识别需求,服务设计能力以构建有效服务场景,价值转化能力以实现从内容到服务的价值闭环。通过服务体系构建,媒体不仅巩固了既有影响力,更在注意力争夺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壁垒,实现了从“影响力”到“竞争力”的价值腾跃。
从“公信力”到“生存力”:盈利模式的不断探索
公信力是传统媒体的核心资产,但在全媒体时代,仅靠公信力难以维系生存。当前媒体普遍面临“公信力变现”的转型压力,而《华商报》的“品牌资产化”实践虽具创新性,却暴露出盈利模式探索中的深层困境。例如,华商报它世界自然课堂通过公益项目实现品牌延伸,但这类模式高度依赖媒体公信力的“溢出效应”——公信力转化为市场价值需经历“认知-信任-付费”的复杂链条,且易受外部环境波动影响。例如,教育类项目受政策调控、用户付费意愿等多重因素制约,其可持续性存疑。“华商爱游团”的资源对接变现模式虽实现短期收益,但过度依赖单一项目或合作方,存在盈利结构脆弱性风险。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公信力与商业化的平衡始终存在张力。过度市场化可能侵蚀公信力根基,而保守的公益化路径又难以支撑生存需求。当前多数实践仍停留在“项目制”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盈利模式设计。例如,品牌资产化过程中,如何量化公信力的市场价值?如何构建可复制、可扩展的盈利模型?这些问题尚未形成共识性解决方案。因此,尽管媒体在盈利模式创新上积极尝试,但长远的可持续路径仍不明朗。公信力向生存力的转化,不仅是商业模式的重构,更是媒体价值逻辑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过程需要更深入的制度创新与理论探索。
站在万期的历史十字路口,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灵魂叩问:传统媒体如何在数字洪流中锚定价值坐标?是固守“发行量崇拜”的舒适区,还是主动打破“信息茧房”的桎梏?
站在万期的历史坐标上思考重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传统积淀与创新活力的双向奔赴,用“发展力”重构内容价值,以“持续力”守护制度初心,凭“竞争力”赢得用户信任,靠“生存力”实现永续发展。
这,就是万期给予我们的启示:现存传统媒体须在先进技术的赋能中,不只是简单的内容生产模式翻新,而是思维范式的根本性突破。敢问路在何方?传媒人一起来寻找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