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贝母植碱定骨架,
首创碘杂环合物探奇能;
合成抗癌酯碱济民生,
跨界合作攀学术高峰。
这期人物 —— 黄文魁
黄文魁(1928年—1982年),福建省莆田县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就学期间,于1951年合成生产氯霉素所需的一种中间原料,成本比从美国进口的低一半。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始3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讲师和兰州大学教授,兰州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有机合成研究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和《化学通报》编委,甘肃省药学会副理事长。
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朱子清教授主持的贝母植物碱研究。1955年初,提出将锌粉蒸馏和硒脱氢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分解贝母分子,终于首次确定该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形甾体,得到国际化学界的认可,并获1956年中科院三等奖。
50年代中期研究碘杂环化合物,并于1956年成功地利用硫酸亚磺酰环合法首次合成碘杂环化合物,随后又进行系统研究,先后合成30多种含有不同取代基的碘杂环化合物,并发现它们的一些奇特性质。该项成果获得甘肃省和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1973年5月,兰州大学三尖杉酯碱课题组在黄文魁领导下首次成功合成脱氧三尖杉酯碱甲类物质。三尖杉是中国特有珍稀植物,含有微量的天然酯类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经临床试验,证明对白血病有缓解作用,具有毒性低、疗效好的特点。该项研究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79年,黄文魁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此后,黄文魁领导研究小组又先后合成三尖杉酯碱乙、丙、丁、戊4种物质,其中丙、丁、戊3种三尖杉植物碱的合成为全球首创,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黄文魁1981年赴美,与美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J.Meinwaed合作,进行两种新的昆虫激素的合成取得成功。J.Meinwaed提出愿同文魁教授和兰州大学进一步合作研究。
黄文魁于1982年12月24日应邀赴广州,参加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评议会议,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