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疑似遭遇太空碎片撞击之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一事就成了无数人牵挂在心上的大事。
而就在今天,官方则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这艘载人飞船将于11月14日回归。
那么神舟二十号3位航天员会跟着一起返回吗?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本该在11月5日带着三位航天员回到地球,却因为疑似被太空碎片撞击,只能推迟返回计划。
这件事在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上还是头一回,16次近地轨道任务中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
飞船上的指令长陈冬、陈中瑞、王杰已经在空间站工作生活超过半年,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也关注中国航天团队如何处理这场突发状况。
三位航天员是今年4月24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进入空间站后,他们迅速适应环境,完成交接、实验、维护等任务。
到现在,他们在轨时间已经超过200天,直接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的最长纪录。
陈冬作为指令长,之前执行过神舟十一号和十四号任务,这次加上当前飞行,总在轨时间突破400天,成为中国首位达到这一数字的航天员。
陈中瑞曾在地面参与神舟十四号实验舱对接,这次是首次上天,主要负责科学实验。
王杰是航天工程师,第一次进入太空,负责设备巡检和维修。
返回推迟后,空间站上同时有6名航天员,神舟二十号乘组继续与新到的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一起工作,实验进度没有停顿,身体状态也保持良好。
空间站能够平稳运行6人,靠的是提前设计好的保障系统。
生命支持设备有两种模式,平时按3人运行,人员增加后自动切换到6人模式,制氧速度随之提升,水和氧气通过回收循环反复使用。
7月中旬到达的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运来充足补给,包括食物、氧气瓶、实验耗材和生活用品,库存完全够用。
6人同时在轨已经超过12天,所有设备运转正常,电力、热控、通信都没有出现问题。
这段时间,航天员每天按计划锻炼身体、检查仪器、开展材料燃烧和生物实验,生活节奏井然有序。
11月14日,内蒙古东风着陆场传来明确信号。
中国民航局发布航行通告,宣布当天上午8点20分到8点50分,以及下午4点20分到4点50分,对着陆场上空特定区域实施临时飞行管制。
东风着陆场自2021年起成为神舟飞船固定返回地点,位于四子王旗草原,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仅几百公里。
每次返回前,民航局都会提前发布类似通告,目的是清空空域,避免飞机干扰返回舱再入和着陆过程。
两个时间段与飞船从轨道脱离、穿过大气层、开伞减速到最终触地的完整流程高度匹配,表明当天极有可能迎来一艘神舟飞船。
如果神舟二十号经过检查确认安全,三位航天员将直接乘坐原飞船返回。
如果损伤严重无法载人,飞船可能先以无人模式落地,航天员则需继续等待。
另一种可能是神舟二十二号提前发射,接替任务把人带回。
东风着陆场搜救队伍早已进入实战状态,直升机群、越野搜救车、医疗急救组全部就位,反复进行着陆点定位、舱门开启、航天员出舱等全流程演练,确保万无一失。
面对飞船受撞击的情况,中国航天团队反应迅速。
事件发生后,地面控制中心立即暂停返回程序,组织专家组评估风险。
他们指挥空间站机械臂携带高清相机,对神舟二十号外壳、热防护层、推进管道、太阳能帆板逐一拍照,寻找撞击痕迹。
同时地面实验室开展多次仿真试验,模拟不同速度、角度、部位的撞击后果,计算返回舱能否承受再入时数千度的高温和巨大压力,评估结果将决定最终方案。
中国载人航天有一套成熟的应急体系支撑这次决策,空间站设备采用冗余设计,主要系统都有备份,故障后可快速切换。
航天员健康由地面医疗团队24小时监控,通信链路多路并行,确保指令不中断。
最关键的保障来自“发一备一”机制——每艘执行任务的飞船,背后都有一艘完全相同的备份飞船随时待命。
神舟二十二号已在发射场完成总装、测试和推进剂准备,一旦需要,几日内即可升空,8到10天后与空间站对接,把神舟二十号乘组接回。
这种快速响应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属领先。
物资储备同样给力,天舟九号带来的补给按最高标准计算,每人每天消耗1.8公斤食物,氧气通过电解水现场产生,水源九成以上来自尿液和空气冷凝水回收。
闭环循环系统让空间站几乎自给自足,6人满员运行十几天,各项消耗仍在安全线内。
这次延误意外检验了空间站最大构型下的承载能力,三舱三船组合体电力、热控、环控全部满负荷运转,数据宝贵。
太空碎片威胁由来已久,低地球轨道上直径大于1厘米的碎片超过几万块,毫米级微粒更是数以亿计,飞行速度每秒7.6公里,撞击威力堪比枪弹。
神舟二十号在空间站径向端口对接,迎风面积较大,受撞概率高于轴向对接飞船。
这次事件虽属意外,却真实还原了轨道环境风险。
中国航天借此机会完善防护措施,未来飞船将进一步加强关键部位防护材料,同时优化轨道规避策略。
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飞算起,中国载人航天用了22年时间,建成并稳定运行自己的空间站,技术水平稳步追赶国际前沿。
2030年前,中国计划实现航天员登月,未来还要建设月球科研站。
这次神舟二十号延误虽然打乱原计划,却提供了极端条件下的真实数据:6人长期共处、系统满载运行、应急预案快速执行,每一项都为后续深空任务打下基础。
中国航天始终把航天员安全放在第一位,无论最终选择哪种返回方式,地面团队都准备了多套方案。
11月14日的东风着陆场空域管制,只是返回前最后一步准备。
搜救直升机盘旋待命,医护人员携带急救设备守在着陆点附近,只等返回舱划破长空落在草原上。
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多坚守几天,用行动证明了中国航天的可靠。
航天员们顺利返程、平安到家,既是他们圆满兑现任务承诺的见证,更生动彰显了我国日益强劲的航天硬实力。
这次波折不会阻挡中国航天前进的脚步,反而让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