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育领域,我县多所学校主动作为,深耕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实践,打造 “认知 + 体验 + 实践” 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让科技启蒙扎根校园,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这几天,县乐安小学的学生们正在篮球馆内进行无人机穿越障碍训练。四年级学生唐炳睿熟练操控,这门新开设的校本课程,一开课就受到学生热捧。
“爸爸妈妈给我买过类似无人机的玩具,我很喜欢玩,学校里有了这门课之后,我是第一个报名的,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可以驾驶无人机穿越各种障碍,非常有成就感。”唐炳睿说道。
“目前有40多个孩子报名,希望通过这类课程,将抽象的航空知识、物理原理转化为动手实践,既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又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空间感知和协作能力,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县乐安小学教师王赟说道。
除了无人机的低空穿梭,学校还开设了创意编程、3D建模、机器人等课程,通过“低门槛、重体验”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AI技术。
“为了更好地辅助这些课程的开设,学校构建了一批起源机器人,还有一些3D打印机,比如在3D建模课程中,我们会借助123D Design等一些简易的软件,让学生从认识基础几何图形,玩转空间变换入手,引导孩子们动手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小物件,锻炼孩子们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激发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县乐安小学教师尚海霞介绍道。
我县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有着坚实的政策支撑。今年,省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支持中小学校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至少提供1个包含人工智能内容的课后服务项目。2026年起,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县教育局主动作为,从师资、实践、融合三方面为人工智能教育护航。
“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围绕逻辑编程、机器人、数字素养等方面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各类赛事活动,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竞技中培养信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涵盖多领域的智能管理系统,提升校园管理效率与教学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学科教学与人工智能、虚拟实验、创客教育、学科工具等技术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就能感受科技魅力、激发探究兴趣。”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延鑫说道。
记者:钟艺馨 张鹏涛
编辑:张华凯
编审: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