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
中国移动属于传统通信服务行业,是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均居全球第一的电信运营商。据统计,移动公司拥有移动网络用户9.75亿户,其中5G套餐用户6.14亿,固网宽带用户2.72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要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并非易事。因此,中国移动一直在积极推动传统通信服务运营商向数字化转型。
01
中国移动用户市场分析
中国移动属于传统通信服务行业,是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均居全球第一的电信运营商。公司业务分为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传统业务的成长空间低,创新业务的成长空间高。
1.传统业务方面
主要包括移动电话和固定宽带,目前国内渗透率已经较高,总体天花板较低,成长空间有限(以移动电话为例,2021年国内达到116.3部/百人)。
该块业务已进入成熟期,预计行业未来3年年复合增速为5%~10%、未来6~8年年复合增速为0%~5%,处低速增长态势,确定性强。
2.创新业务方面
主要包括云计算、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业务,受益于国内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政企加快数字化转型,成长空间较大。
该块业务仍处于成长期,预计行业空间未来3年年复合增速为20%~30%、未来6~8年年复合增速为15%~20%,处较快增长态势,确定性较强。
中国信通院预测,2025年国内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65万亿元(见图2-4),“十四五”期间年复合增速为10.6%;相应地,中国移动创新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速预计达到20%,增速较快,以云业务为例,移动云近两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14%、108%。
3.市场竞争格局
传统业务方面,主要是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之间的竞争,参与者少,竞争格局清晰。近年来三大电信运营商直接“价格战”竞争趋缓,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开拓数字化的新业务曲线。
创新业务方面,除了三大运营商之间,还有众多企业参与,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互联网巨头、信息化业务的公司等,竞争格局较激烈。
从层次上看,三大运营商主要与互联网巨头之间存在竞争,而随着政企数字化转型越来越看重安全性,两者的合作将成为常态,运营商提供国资背书和底层网络支持,互联网企业则具备更好的技术和运营能力。
02
聚类分析:细分用户
早年的移动营业厅只有三档套餐:30块、50块、100块。其结果只是用户流失越来越严重:
轻度用户嫌贵,携号转网去隔壁联通; 重度用户流量爆表,天天投诉限速; 年轻群体刷短视频,半夜把基站挤爆。
痛定思痛,集团大数据中心在2022年启动“磐石计划”:用聚类分析把全网用户先分群、再定价、再精准投放。
1.用户分类
移动用户数据包含6个变量,分别是:工作日上班时期电话时长、工作日下班时期电话时长、周末电话时长、国际电话时长、总通话时长、平均每次通话时长。
根据前期的调研,研究者认为移动用户应当被分为5个主要群体:
第一类:高端商用客户,总通话时间长,工作日上班时间通话比例高
第二类:少使用低端客户,总通话时间短,各时段通话时间都短
第三类:中端商用客户,总通话时间居中,工作日上班时间通话比例高
第四类:中端日常用客户,总通话时间居中,工作日下班时间通话比例高
第五类:长聊客户,每次通话时间长
2.层次聚类
在对用户进行基础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层次聚类进一步分析用户特征。层次聚类属于系统聚类法的一种,其聚类过程可以用树形结构(treelike structure)来描绘的方法。
其主要方法原理是:
先将所有n个变量/观测看成不同的n类,然后将性质最接近(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为一类,再从这n-1类中找到最接近的两类加以合并。依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变量/观测被合为一类。
使用者再根据具体的问题和聚类结果来决定应当分为几类。
其特点是:一旦记录/变量被划定类别,其分类结果就不会再进行更改。
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变量或记录进行聚类。变量可以为连续或分类变量。变量虽然可以为连续型或者分类型,但是不能混用,要不就是全分类这样使用,要不就全连续变量聚类。
移动聚类过程采用“三板斧”策略,具体包括:
① 抽数:用Hive on 移动云,每月3.2TB话单,凌晨2点跑批;
② 降维:PCA保留90%方差,把42维压缩到10维,防止“距离爆炸”;
③ 聚类:K-means++,k=8,最大迭代500次,5分钟跑完9.6亿样本
根据聚类分析的情况,中国移动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采取了不同的运营策略和服务套餐,找到了用户流失的的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上一篇:全网超174万人次观看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