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傅颖杰
排风扇呼呼响,工人每隔几分钟就赶到一台3D打印机前,“摘菜”、扔进箩筐、装上耗材、重新启动,等下一台机器完成打印,周而复始……
年底将近,消费市场越来越热闹。位于金华的一家“3D打印农场”,订单不断,300台3D打印机24小时运转,成千上万个新奇玩具,被批量制造出来,卖往全球各地。
近日,记者跟着3D打印“农场主”姜俊文,体验他新奇而又忙碌的一天。
小白也能玩转3D打印
3D打印如今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掌握核心技术——电脑建模软件的设计师,才是玩转3D打印技术的头号玩家。凭借出色的建模技术,他们在家中就可以造出等比例缩小1000倍的埃菲尔铁塔。
姜俊文介绍,如果要求不高的话,比如打印一个普通的3D模型玩具,现在哪怕像我这样的零基础“小白”,也可以自己轻松搞定。
真的这么简单?看到我一副怀疑的表情,姜俊文把我直接带到了他的公司,位于金华主城区二环内的一处园区写字楼里。上午9时,公司还静悄悄的,设计师和客服们都还没上班。
这里是公司的“大脑”,负责创意和市场。展示架上,堆满了公司员工打印的各类手办及玩具,大到一两米高的机器人,小到一手可握的迷你饭盒,琳琅满目。
“要感谢AI,特别是有了腾讯混元等大模型的助力,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不信你试试。”姜俊文说。
在姜俊文的指点下,我准备打印一个皮卡丘玩具。我先在电脑上输入“皮卡丘”,10秒钟后,大模型就生成了一张皮卡丘平面照,确认大小、颜色、形状大致符合预期后,我点了确定——生成三维模型。这次耗时较长,大模型在后台进行了充分的运算和设计,我等了5分钟,得到了一份3D皮卡丘模型文件。文字介绍显示,它重约180克,75厘米高。
“把这个模型发给3D打印机就能直接打印了。当然,你还可以选择更多的颜色。”姜俊文介绍,只不过颜色越多,需要的耗材就更多,打印速度也更慢。同样大小物件,如果只用一种颜色耗材打印,1个小时就能完成,但如果是4种颜色的话,估计要12个小时。
“通常我们只用白色,等打印好了,再用油漆笔给皮卡丘上色,这样更快,还能大幅节约成本。”姜俊文解释。
不过,目前AI的水准还停留在基础阶段,想要制作有创意的3D产品,还得靠设计师。为此,姜俊文雇用了6名高水准的设计师,只要时间允许,他们可以设计制造出客户要求的绝大多数产品。
农场摘菜大力出奇迹
熟悉3D打印流程后,姜俊文带我来到了金华婺城区雅畈镇的一幢工业厂房,他的“3D打印农场”就在这里的3楼。
明明是生产厂房,为什么叫“农场”呢?姜俊文介绍,因为生产模式和农场种地很像。在这里,工人只需把三维模型数据发给机器、设置参数、装上耗材,3D打印机就能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批量制造出产品,和农民种地差不多。
不仅如此,当3D打印机完成了对产品的批量制造后,工人就会抱着筐,把机器上一个个打印好的产品收入筐里,整个过程和在农场“摘菜”十分相似。
农场大约500平方米,分为机器作业区、打包区、原料仓库区3块。作业区最为壮观,十几排上下两层的铁制货架上,300台不同型号的3D打印机,统一接线,排列整齐,正在忙碌生产。
我凑近3D打印机细看,发现机器中大部分都在“种”一种约5厘米长的小玩具,一台机器一次性就能打印25只。30岁的徐国梁负责照看农场中的150台机器,他带着我体验了“摘菜”的流程。
徐国梁先把我领到场中一台电脑边,只见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每一台机器当前的打印进度以及剩余时间,“这一台电脑就可以监控全场300台机器,还能给他们发送要打印的模型。”正说着,提示器响了,看了眼编号,徐国梁把我领到编号A7的机器前,机器此时已停止运转,机器下方,是一张薄薄的弹簧钢板子,打印出来的100只爪子状小玩具,牢牢“粘”在板子上。
我将板子从机器上取下,放到收菜的箩筐前。我尝试把板子弯成U形,期望玩具能自己脱落,却发现它们几乎纹丝不动。徐国梁鼓励我“大力出奇迹”,“用力弯,不用怕,弹簧钢很有弹性,不会断的。”
我加大了劲道,却依然没摘下几只。徐国梁递给我一把铲刀,让我直接沿根“铲除”,看着玩具像下雨一样掉进筐里,我感觉似乎比真正的农场摘菜还要简单,只要有力气就可以胜任。
“摘菜员工作确实技术含量不高,但挺辛苦的。”姜俊文说。以徐国梁为例,他每天上午10时上班,一般要晚上才下班。农场24小时不打烊,徐国梁有时还要轮值夜班。
产品销售仍渠道为王
除了摘菜员,姜俊文的农场还雇用了周边几位阿姨负责打包发货,加上城区公司的设计人员客服等,只需十几人,就能撑起一个300台机器的农场。
农场看似运作简单,其实困难藏在你料想不到的地方。
在打包间,我看到阿姨们正在忙着打包发货,他们将玩具称重、装袋、塞进纸盒,用胶条密封。等到了下午,就会有快递员上门取走这些玩具。我好奇地凑上去想看一下玩具最终寄到哪里,却被姜俊文拦住了。“这些订单的内容要保密,关系到我的赚钱大计哦!”姜俊文笑着说。
在业内,姜俊文的农场规模只是中小型。他介绍,在义乌等地,有老板甚至一次性组建近7000台规模的农场。为什么这些农场会集中在金华?一个重要原因是离生产端近,总部位于金华的闪铸科技是3D打印机的全球知名厂商,是许多农场采购打印机设备的首选。
姜俊文在3D打印领域已经摸爬滚打10多年,最初办厂也是直接生产3D打印机,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他十分看好3D打印的前景,因此开始选择3D打印“后市场”二次创业。
对比耗时长久、一套开模费用1万元起步的传统注塑开模,3D打印在快速、定制化小批量生产方面优势明显。更重要的是,市场对3D打印产品需求很大,各类玩具手办就不说了,几乎每一家企业在对外展销时,经常会用到各种等比例道具模型。“比如你是造电动自行车的,总不可能把所有产品一次性排开给人看吧,通过3D打印生产一些微缩版的模型,不仅可以展示,还能送人。”姜俊文介绍,除了直接面对消费者售卖打印好的玩具,目前,市面上主流的“3D打印农场”多以赚取订单加工费为生,通常是玩具厂或上游指定生产某种玩具,并最终按产品克重计算加工总价。
农场的投资主要包括人工费、场地租金、电费、机器本身的费用等。随着技术迭代,眼下市面上的消费级3D打印机入门版本售价已降低至一台2000元左右。一台机器寿命约1万个小时,即便24小时满负荷运转,也能工作1年多。“订单不断的情况下,一台3D打印机1天可以打印300克产品,大约几个月就可覆盖各类成本,哪怕机器一年一换,也有不错的投资回报。”姜俊文说。
赚钱很容易?显然不是。“首先你得确保订单不断,不然机器每闲置一天就是损失,另外,如果你自己生产玩具直接面向消费者,你得有销售渠道。”姜俊文说,只谈技术准入,“3D打印农场”几乎没有门槛,很容易导致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
“农场能不能办,办得好不好,说到底还是渠道为王,比如有的老板之前就是专门卖玩具的,同样的东西,别人愁销量,他却能卖出去,这就是人家做大的原因。”姜俊文说,对他而言,目前几百台的规模已经是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