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2025年长江经济带及中部地区巾帼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介展示活动在武汉举行,活动中的圆桌访谈聚焦女性科技工作者“科创逐梦”主题。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董丽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马盈盈、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高级工程师张旎、中交武汉智行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璐、北京市创新创业导师沈阳博等5位代表,从不同视角分享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创新转型的实践与思考,充分展现“她力量”在科创领域的担当与作为。
董丽杰
全国三八红旗手、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董丽杰,从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角度,解析了科研力量对接市场的路径。她谈到,高校既是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也是人才的“蓄水池”,推动成果与人才走向市场,需要搭建校地、校企协同的桥梁——既要有机制保障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也要精准匹配产业需求,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马盈盈
全国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妇联常委、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马盈盈,则将目光投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她结合自身科研与教学经历建议,年轻科研人既要扎根专业、打磨核心能力,也要主动拥抱交叉学科、产业需求,在坐得住冷板凳与接得住市场题之间找到平衡,在实践中沉淀成长。
张旎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湖北省“最美巾帼奋斗者”、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高级工程师张旎,分享了传统汽车产业转型中的工程师担当。面对智能化、新能源化的行业变革,她带领团队在技术迭代中探索创新,从核心部件研发到整车系统优化,以敢啃硬骨头的劲头推动产品升级。她认为,工程师的领导力,既体现在技术突破的魄力,也体现在协同团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赵璐
中交武汉智行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璐,讲述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的成功实践。她的经历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女性的推动作用:从技术成果到商业项目,既要懂科研逻辑,也要懂市场规则,女性的沟通力与整合力,能有效链接产学研资源,让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沈阳博
北京市创新创业导师、中关村国际孵化器创业导师沈阳博则带来了中关村女性创业的鲜活案例。他以服务过的项目转化为例,拆解了从技术创意到市场项目的全流程。他强调,女性创业者的细腻与韧性,往往能在项目攻坚中找到独特的破局思路。
这场访谈中,5位代表分享的故事,既是各自的 “科创逐梦记”,也是女性力量引领、多方协同赋能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他们以专业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高校、企业、市场的不同赛道上,共同书写着科技强国的奋进答卷。(记者 彭珂 实习生 胡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