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太侠,行业智库《侠说》主理人,内含6.2万行业报告,6000+会员。
去年还在跟风搞AI智能体试点的企业,今年集体犯了难:
试点时数据漂亮到惊艳,一推全公司就掉链子;投了几十万搞自动化,董事会追问ROI时只能支支吾吾;好不容易跑通一个场景,换个业务线又得从头折腾...
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惑,那这份 UiPath 2026 趋势报告里的信号,可能会改变你明年的布局.......
趋势1:AI逼你重构运营逻辑
今年有个扎心数据:75%的高管认为,AI智能体对职场的改变会比互联网更彻底,82%的人笃定18个月内会重构自己的行业。
但很多企业还在犯一个错:用老一套的工作流程套AI。比如让智能体做"人工替代品",却没意识到它需要全新的协作逻辑——就像用老年机的操作逻辑去用智能手机,永远发挥不出实力。
真正的改变已经发生:现在1/3的职业里,AI承担了超过1/4的核心任务。2026年,你必须想清楚三件事:
哪些活让AI干(比如重复审核)、哪些人来干(比如战略决策)、哪些要协同(比如客户服务)
现有的系统能不能支撑这种人机协作(老系统大概率要升级)
怎么让客户、供应商的AI系统和你的打通(比如采购智能体直接对接供应商的报价智能体)
关键提醒:78%的高管都认账,想把AI用出效果,必须重构一套"人机协同"的运营模式,而不是在老框架里修修补补。
趋势2:AI终于能赚钱了
2025年的AI圈,藏着个残酷真相:65%的企业都搞了AI试点,但只有5%拿到了真金白银的收益,70%-80%的项目根本推不到全公司。
但2026年会反转——董事会的追问倒逼所有人回归现实,"要 ROI"成了硬指标。好消息是,73%的高管都敢拍胸脯:明年自己的AI项目能出竞争力,57%明确说能看到可量化的收益。
能赚钱的企业都在这么干:
先啃"高痛高回报"的硬骨头:比如财务报销审核(出错率高又费人)、客户投诉处理(响应慢就丢单),打赢第一仗再复制
别改流程,直接重构:比如传统报销要填单-审核-付款,AI可以自动抓取消费记录-匹配规则-直接打款,一步到位
买比造划算:行业现成的解决方案(比如银行的贷款审核AI),比自己从零开发快3倍,失败率还低
趋势3:行业定制AI爆发
2025年开始,越来越多企业发现:通用AI像"万金油",啥都能做但啥都不精。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针对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这些"行业专属AI"之所以火,是因为MIT的研究证实:外购或合作的行业AI,成功率是自己开发的2倍。
2026年,选对行业解决方案的企业会弯道超车。重点看这几个场景:
金融:贷款审批、 fraud 检测
医疗:病历审核、理赔处理
零售:动态定价、库存预警
制造:供应链优化、设备故障预测
趋势4:智能体"组队干活"成主流
以前我们总想着"造一个超级AI",2026年大家终于想通了:让多个专业AI组队干活,比单个强10倍。
这就是"多智能体系统"——比如处理客户投诉,一个AI负责分类问题,一个查订单记录,一个写解决方案,一个审核合规性,最后交给人工确认。
数据显示,这种模式比传统流程 error 少60%,速度快40%,成本降25%。
现在已经有45%的企业在试这种模式,明年会翻倍。要搞成这事,得先搭好两个基础:
有个"总指挥"系统:负责给各个AI派活、协调衔接、处理突发情况
明确分工:别让一个AI干所有活,就像医院里分诊护士、医生、药师各司其职
趋势5:建个"AI指挥中心"
AI用得越多,越容易出乱子:这个部门的AI改了数据权限,那个部门的AI违规操作,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找谁。
数据很扎心:75%的企业把AI用在了核心业务,但只有1/3有成熟的管理体系,甚至只有1%的企业能管好多个AI协同。
2026年,聪明的企业都在建"AI指挥中心"——把所有AI的调度、监控、合规都管起来。这个中心要干三件关键事:
统一调度:比如销售AI需要财务数据,指挥中心直接授权,不用重复申请
实时监控:AI的每一步操作都有记录,出了问题能溯源
风险兜底:比如AI要批一笔大额付款,自动触发人工审核
Gartner预测,到2028年,70%用多AI的企业都会搞这种指挥中心,早建早受益。
趋势6:AI要自由,更要枷锁
96%的IT负责人都在担心一件事:AI越智能,风险越大。
比如AI被黑客攻击发虚假指令,或者误删核心数据,后果都不堪设想。
但很多企业的做法是"先用了再说",只有44%有正式的AI安全政策。2026年,"带枷锁跳舞"会成标配——让AI既能干活,又不会闯祸。
三个必做的安全动作:
给AI设权限:就像给员工发工牌,销售AI只能看客户数据,不能碰财务数据
留人工关卡:关键操作必须人审批,比如AI发起合同签约,要法务确认
定期"体检":用模拟攻击测试AI的漏洞,就像给系统打补丁
趋势7:差数据养不出好AI
82%的高管都抱怨:AI没效果,根源是数据不行。
要么数据散在各个系统里取不出来,要么数据乱得没法用,要么没有实时更新。
2026年,真正的竞争是"数据质量竞争"。 McKinsey发现,数据能力强的企业,用AI赚的钱是同行的3倍。要让数据给AI"加油",得做好三件事:
给数据"贴标签":比如客户数据要标清楚来源、有效期、权限,AI才能看懂
搞实时数据:比如零售AI要根据实时销量调定价,用昨天的数据就晚了
护好自家数据:公开数据只能让AI懂常识,客户历史、运营记录这些独家数据,才是AI的"独门秘籍"
最后:2026年的AI落地 Checklist
如果你不想在AI自动化里当"陪跑者",这5件事现在就要启动:
梳理1-2个"高痛高回报"场景,作为明年的AI突破口
评估现有系统能不能支撑人机协同,不行就趁早升级
选1个行业定制化AI方案,比自己开发更省时间
搭"AI指挥中心"的框架,先管起来再优化
清理核心业务数据,给AI备好"粮食"
2026年,AI自动化不再是"锦上添花",那些能把趋势变成行动的企业,会彻底拉开和同行的差距。
本文太侠拆解自《2026年AI与智能体式自动化趋势报告:解锁发展蓝图.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