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地方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一边是高校科研创新的深厚积淀,这场“双向奔赴”正在山西晋中酝酿新机遇。11月19日,晋中市与太原理工大学正式敲定战略合作,明确依托综改区晋中开发区重金规划建设机器人园区,以“高校科研+地方产业+政策保障”三位一体模式,剑指千亿级机器人赛道,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注入“智造”强心剂。
作为山西“双一流”高校的“领头雁”,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成为此次合作的核心底气。学校拥有化学工艺、材料加工工程、车辆工程等多个国省重点学科,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智能控制系统创新等领域积累深厚,更储备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熟科研项目,与晋中布局新兴产业的方向高度契合。此次合作中,学校将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同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园区发展提供定制化人才供给,让“太理智慧”直接赋能“晋中智造”。
晋中则拿出最大诚意与资源保障合作落地。在产业布局上,机器人园区将聚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领域,打造引领山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产业磁极”;在平台搭建上,将升级现有创新载体功能,构建技术中试、成果孵化、供需对接一体化桥梁,彻底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企业培育上,鼓励科研人员带技术、带项目“落地”创业,建立“科技投入共担、重大任务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市委书记常书铭明确表示,驻地高校是晋中的最大优势与底气,此次合作是答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时代课题的关键举措。
此次战略合作的落地,恰逢晋中推进“十五五”规划编制、坚定“工业立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关键节点。作为山西转型综改的重要阵地,晋中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正全力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而机器人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其实现“换道超车”的核心抓手。园区的建设不仅能集聚一批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能带动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效应,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校地协同到产业突围,晋中与太原理工大学的联手,标志着山西机器人产业发展迈入“科研赋能+产业集聚”的新阶段。随着重金投入的机器人园区逐步落地,以及一批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这片转型热土有望崛起为华北地区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未来,这场“双向奔赴”能否成功撬动千亿赛道、书写校地合作典范,值得行业与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