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乔姝
自动化生产车间内,机械臂规律挥舞,划出精准而高效的弧线;医药实验室中,科研人员凝神屏息,专注于技术突破;广阔田垄之上,智能喷洒设备正将纳米级农药均匀铺展,勾勒出科技赋能农业的崭新图景……
这些遍布齐鲁大地的创新实践,宛如破土新芽,每一次拔节生长,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
转型之痛: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深秋时节,山东烟台龙口市和义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车间里,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机械臂有条不紊地挥动,完成从取料、加工到成品堆放的系列操作。一旁的成品箱整齐码放,垒起高墙。
“这条生产线,过去十几个老师傅围着转,现在核心环节都交给了机器人,只需要几个技术人员保障维护。”公司总经理张琨善介绍。
“智”造升级背后,是国际市场倒逼下的主动求变。近年来,这家专攻汽车刹车盘的企业,面对欧洲客户日益提升的质量标准,不得不踏上自动化改造之路。
设备升级带来的效率提升显而易见:产量翻番、用工减半。不止如此,“传统设备要七年左右回本,新设备稳定性高、耗损低,预计三年到三年半就能收回投资。”张琨善算起一笔账。
迈向自动化的道路并非坦途,高昂的前期投入,让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门槛前一度踌躇。“单台设备二三百万元,这对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来说,确实是一道高门槛。”张琨善坦言。
在济南商河,济南天邦化工有限公司也遭遇过同样的困境。
企业核心技术——纳米级农药缓释技术,将农药利用率提升至行业领先的92%,智能植保无人机单日作业能力突破800亩,科技成果惠及周边3万亩农田。然而,当这家手握12项发明专利的科技先锋,计划将5项核心专利产业化、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园时,高达1500万元的资金缺口成为横亘在创新路上的“拦路虎”。
企业研发投入大、账面流动资金紧张,核心资产多为难以直接抵押的“智力成果”,传统融资模式遭遇挑战。
破局之道:金融创新的“及时雨”
转机,始于金融服务的创新突破。
邮储银行龙口支行的工作人员在一次例行走访中,敏锐捕捉到和义机械的需求。2024年秋,500万元“科创e贷”及时到位,为自动化改造按下“加速键”。随着新设备接入企业自主研发的工艺数据系统,整条生产线焕发新生。
“这不仅是‘机器换人’,更是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中构筑‘护城河’的必然选择。”2025年,获得4500万元追加融资后,张琨善对企业全流程自动化的目标更加笃定。
在几百公里外的济南商河,另一场因金融活水激发的产业升级,也在天邦化工悄然上演。
立足这家科技企业“重智力、轻资产”的特点,邮储银行商河支行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将企业核心专利技术、研发能力与未来市场潜力纳入授信考量,有效盘活“沉睡”的无形资产价值。
不到2周,1500万元信贷资金到位。企业迅速启动关键项目:建成全球首条年产500吨纳米农药智能生产线,推动单位面积用药量骤降70%;部署100台/套农业物联网终端,实现对1.2万亩示范基地环境数据的实时精准监测与智能管理;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共建生物育种实验室,成功培育出2个具有高抗逆性的小麦新品系……
生态之变:从资金支持到价值共创
这样的创新实践,正在齐鲁大地的不同领域同步上演。
在德州平原县,山东诚汇双达药业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专注新一代医药中间体测试。“7400万元的授信支持,让我们能在创新药的漫长研发路上心无旁骛。”执行董事葛正全道出科技企业的心声。
企业创新活力迸发,折射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新思路。邮储银行平原县支行推出的“科创贷”产品,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模式,提供最长3年的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精准匹配企业研发、中试、成果转化各阶段的资金需求。
更重要的是,银行服务正在从单纯的“融资”向深度的“融智”升华。通过构建“政银企研”协同机制,创新“贷款+外部投贷联动”模式,形成了一套“精准画像、定制产品、智能风控、政策赋能”的金融服务新体系。
从烟台龙口的机械车间,到济南商河的智慧农田,再到德州平原的医药实验室,金融活水与创新力量在齐鲁大地上激荡共鸣。
在此进程中,金融服务已超越单纯的资金支持,更深刻地融入创新体系的脉络,共同塑造着齐鲁大地的产业未来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