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即将收官之际,安徽科技创新持续“上新”。
11月20日上午,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星光熠熠,以“百年量子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在万众期待中盛大开幕!科技产业结“新果”。开幕式上,现场发布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重大产业成果。“祖冲之三号”刷新“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合肥实验室牵头量子、密码、安全、通信等领域36家顶尖力量,启动量子密码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联盟……“量子赛道”,安徽以“质”致远。
创新江淮,不断跃上大舞台。11月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安徽的创新实践成为推介的重要内容。从充满科技感的无人机表演、无人车快递配送,到推动企事业单位开展超300项“AI+”应用场景,再到实施量子信息“千家场景”行动……安徽在创新的赛道上不断跑出“加速度”。
是什么,让这个曾被视为“不东不西”的中部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科创版图上的“优等生”?这条创新之路,又能给其他地区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安徽在科技领域的自我“刷新”。量子计算一路“狂飙”,深空探测迈向“月球家园”,这些代表国家实力的重大科技工程中,无不闪耀着安徽身影。
许多深刻的变迁,就发生在“徽煌”的“十四五”期间。仔细回想,五年前,安徽在一些科技领域尚处于“跟跑”位置;五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皖字号”科技力量在多个前沿领域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一些在科技领域深耕不辍的企业更是入选了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优秀案例。
科技成果的持续涌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安徽的自我嬗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答案在于长远的战略定力,在于紧紧攥住创新这把“金钥匙”。众所周知,创新往往是“慢热”型的,有时投入五年、十年也未必能见到显著成效,失败更是常事。
即便如此,安徽没有选择急功近利的捷径,而是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通过布局大科学装置、培育国家实验室、构建现代化科技创新体系来夯实基础。近年来,“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已成为回荡在江淮大地上的强音。
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是全省上下对创新的投入力度空前。全省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883.2亿元增至2024年的1396.2亿元,在全国的排名从第11位跃升至第9位。更关键的是,研发投入强度从2.28%提升至2.76%,实现了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反超的跨越。在面临多种发展路径选择时,安徽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突出核心位置。既持续加大投入,更注重优化结构。显然,安徽的“弯道超车”已渐入佳境。一个答案也更为清晰:向科技“无人区”挺进,若无长期稳定的战略投入,就不可能有 “日新江淮”的壮丽图景。
“创新江淮”靠“活力企业”支撑。全省超80%的省科技攻坚项目、超87%的科研项目资金均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企业必须身处创新一线,担当主角。这种“身份”定位,凸显出安徽对企业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与悉心呵护。
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上。对此,安徽应更加注重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是长期困扰创新实践的“老大难”。论文多、专利多,但能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却相对较少。接下来,安徽该如何破解这道题?
构建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是“破题”的关键。土壤要更肥沃。不仅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更需思考如何让资金流向更早期、更前沿、风险也更高的原始创新。比如,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专利申请量达180万件,蝉联全球第一。这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的创新,既要顶天立地的科技领军企业,也要铺天盖地的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如何让“专精特新”的小巨人能在江淮大地蓬勃生长,尤为重要。
从“引进人才”到“成就人才”,是“日新江淮”通向创新未来的必由之路。人才是创新的根本。过去我们靠诚意、靠政策吸引人才。未来,我们要靠平台、空间成就人才,用事业留人。人们常说:安徽,是“养人”的天地。对创新型人才而言,就是要打造一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让人才在这里感到“安徽是第一选择”的独特价值。
再过一个多月,“十四五”即将画上圆满句号。面向下一个可期的五年,安徽需要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把创新这张名片擦得更亮。(作者 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