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小无带大家聊聊一个扎心又现实的话题。
谁还没经历过这种崩溃?刷短视频刷到手指发酸,放下手机却想不起刚看了啥;计划学新技能,结果被热搜勾走,一天下来啥正经事没干。这哪儿是享受科技便利,分明是被“注意力刺客”按头消费!
《资本之后的世界》这本书算是把真相说透了:人类早就不是抢土地、拼资本的时代了,现在拼的是“注意力”。
农业时代大家抢土地才能活,工业时代拼机器厂房,到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牛就牛在啥问题差不多都能算,复制信息还不用额外花钱,可偏偏把注意力变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矛盾核心
本以为科技进步能让日子更顺,结果反而更焦虑了。2015年193个联合国成员国敲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也签了,全球低碳转型看着要步入正轨。
可2024年直接成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温比工业化前高了1.5摄氏度还多。
AI这事儿更让人纠结。尤瓦尔·赫拉利2018年就预言,到2050年AI可能造出“无用阶级”,再努力的人不少工作也干不过AI。
市场能管物质分配,却管不了我们该关注啥,结果不少人在转型中慌了神,转而支持想“回到过去”的民粹主义政客,本质就是注意力被带偏了。
破局关键
别急,这本书早就给了破局的法子,核心就是“三大自由+人文底色”。经济自由不是让大家躺平,而是搞全民基本收入,保障基本生活,不用为了糊口出卖注意力,有精力搞创造。
信息自由就是打破垄断,让普通人也能拿到优质知识和计算资源,别被技术鸿沟甩在后面。
心理自由更简单,就是练正念,别被牵着鼻子走,毕竟长期刷短视频会让注意力碎片化,连深度思考的能力都退化。
更重要的是得有人文价值观兜底。团结、多样性、批判、乐观这些品质,可不是喊口号。技术本身没好坏,火能取暖也能烧房,AI能帮忙也能抢饭碗,关键是用价值观划好边界。
个体觉醒
其实文明转型没那么玄乎,普通人也能参与。史蒂芬·平克在《当下的启蒙》里说,现在雷击致死概率是世纪之交的三十七分之一,1920年每周要洗11.5小时衣服,2014年只剩1.5小时,这些都是知识积累的结果。
对我们来说,不用干惊天动地的大事,每天留1小时远离手机,读本书或学个技能,主动跳出信息茧房就行。
知识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重复劳动的效率,而是共情、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AI替代不了的。
说白了,文明转型不是时代逼我们改变,而是我们主动创造新时代。管好自己的注意力,守住人文底色,每个人都能在这波转型中站稳脚跟。这大概就是《资本之后的世界》最实在的忠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