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30日4时27分
搭载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
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
航天员乘组
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
3名航天员组成
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90后”上太空嘴角有点难压!
“龙马乘组”各有各的style
蔡旭哲
潜心磨砺,行者无疆
首次任指令长重返空间站
01
“除了信任,就是使命”
仅仅过了22个月,蔡旭哲首次作为指令长,带领神舟十九号乘组飞向太空,成为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史上间隔时间最短重返空间站的航天员。
参与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参与首次“太空会师”……蔡旭哲和战友们在太空中忙碌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驾乘飞船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在轨驻留6个月。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以来情况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航天员乘组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也被网友称为“最忙乘组”——
蔡旭哲和队友经历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首次经历两个乘组在轨轮换;完成一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和3次出舱任务;开展大量空间站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维修验证、物资管理和站务管理等工作;进行两个实验舱多个实验机柜的解锁安装,按计划实施了多项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这意味着会有大量的琐碎事项。蔡旭哲告诉记者,他们经常忙得废寝忘食。工作量大时,光是在舱内手动拧螺钉,每天就要拧1000多个。
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蔡旭哲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的舱门,执行他的首次出舱任务。在这次出舱活动中,他还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即首次舱外救援验证。任务中,蔡旭哲模拟失去工作能力的航天员,陈冬将其从舱外带回出舱口。
为了更加逼真地模拟特殊情况,蔡旭哲将原本紧紧握着舱壁扶手的双手松开。那一刻,他唯一的安全装置,就是系在同伴腰上的一个挂钩。
整个过程持续约20分钟。
是什么给了蔡旭哲胆量,让他放开了手?他说:除了信任,就是使命。
2022年11月17日,蔡旭哲和陈冬再度搭档出舱,完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他们在问天舱和梦天舱之间架设起舱间连接装置“天桥”。
蔡旭哲和陈冬各连接“天桥”的一端,共固定十几道锁。这些锁一环扣一环,结构非常复杂。为了稳妥高效地完成这个任务,蔡旭哲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反复研究这些锁。
“天桥”搭好后,为了验证安全性和稳固性,蔡旭哲还要进行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在悬空的“天桥”上攀爬,下方是“深不见底的黑”,每“走”一步,都充满风险和挑战。
站在机械臂上的陈冬以及在舱内支持的刘洋,看着“天桥”在微微晃动,替他捏了一把汗。
蔡旭哲还是一个收获颇丰的“太空菜农”。他携带了一些生菜、西红柿和小麦种子,每天仔细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及时调整种植方法。
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这些植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给空间站舱内增添了绿意和生命力。尤其是太空生菜长势良好,成为太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一道菜。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抵达中国空间站,和神舟十四号乘组经历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
随着镜头定格的瞬间,这一画面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也成为蔡旭哲人生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蔡旭哲返回地球,出舱时说:“星河灿烂,一览无余。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太空家园。”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蔡旭哲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02
“我要早日返回太空”
蔡旭哲并没有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他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早日返回太空。”
返回地球半年后,他就投入正常任务训练。凭着优异的表现,蔡旭哲被选入神舟十九号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蔡旭哲至今记得两个重要日子:
第一个是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飞冲天,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蔡旭哲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了这则新闻,深深地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所吸引。他向往飞向神秘而广袤的太空,去探索新的未知。
另一个是2010年5月5日。这一天,他和其他6名战友,经过千挑万选,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第一次飞天,他准备了12年;第二次飞天,他仅准备了22个月。
“正是有了十多年的潜心磨砺、积蓄力量,才能厚积薄发。”蔡旭哲说。
这次任务中,乘组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进行多次出舱活动以及半数以上的新实验、新项目。他们在地面进行了出舱活动水下训练、出舱活动程序训练、空间站任务出舱程序虚拟现实训练等大量的出舱相关训练。针对新实验,他们和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反复推演实验的每个环节……
蔡旭哲不仅要磨砺好任务所需技能,还要照顾好两位新队友。
“学习不能放过一丝疑问,训练不能有一丝懈怠,操作不能有一丝疏忽,遇到困难不能有一丝退缩。”每次训练完,蔡旭哲都会带着队友复盘,总结经验。
蔡旭哲告诉记者,两位90后年轻航天员乐观自信、开朗活泼。训练中,他们常传出欢声笑语,但涉及关键操作时,也绝不含糊。
宋令东原本是歼击机飞行员,心理素质好,操作能力强,操作习惯好,善于动脑筋,遇到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法;王浩泽是搞科研出身,理论功底深厚,对飞行手册理解得透彻,在训练中能够及时发现容易操作失误的步骤,并提出优化方案。
在两位年轻队友眼里,指令长话虽不多,但心里有数。看问题总能抓住关键,找准要害。
蔡旭哲生肖属龙,另两位90后队友生肖均属马。这一次,本命年的蔡旭哲带领“龙马乘组”奔赴太空,他也期待他们在此次太空驻留任务中“龙腾盛世,马到成功”。
宋令东
“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
要飞就飞最好的!”
01
“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
1990年8月,宋令东出生在山东菏泽曹县。
21年前,13岁的宋令东和同学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无比神往,飞天梦想的种子就此萌发。高中毕业后,他选择离太空更近的天空,成为一名飞行员。
刚入伍时, 宋令东对飞行员,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的概念很模糊。在一次理论集训时,一位战斗机飞行员讲述了他的飞行生涯,下课后他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 “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
宋令东:我当时看了这句话后心里憋了口气, 我说我就要当那个最好的男子汉,飞最好的飞机,我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
2016年,宋令东开始执行飞行任务,当真正有机会览尽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他渐渐找到了飞行的意义。
宋令东讲述,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心里很自豪、很骄傲,用一个 最贴切的词应该叫 自在云端,这是身为战斗机飞行员的他最深的体会。
02
“投身航天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我想挑战自己”
2018年,当正在执行任务的宋令东接到单位通知,可以参加航天员选拔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
宋令东:投身航天事业 实现自己价值,也想挑战自己,很想去试一试。
对 宋令东来说, 在训练中最大的挑战是转椅,它贯穿了飞行员的飞行生涯,也贯穿了他的航天生涯。他坦言, 从小坐车晕车,坐船晕船,但是这一路也咬牙挺过来了。
经过初选、定选和复选的层层考核和选拔,2020年9月,宋令东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宋令东回忆,聂海胜看到他后,得知他是1990年出生,他的父亲是1963年生人,一下就笑了。因为 聂海胜是1964年出生的,仅比 宋令东的父亲小一岁。那一刻,宋令东觉得航天这个事业离自己很遥远,毕竟自己的父辈还在准备飞行,初出茅庐的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接过这个担子呢?
填补梦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是航天员科学严谨的训练体系,前辈的无私倾囊相授,以及宋令东一次次的训练和打磨。
宋令东:在这个队伍里,很多老同志几年、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件,只研究一个产品。当年轻人来了以后,他就手把手地教技术,教做人教做事。
在 宋令东看来,这样“手把手”的传承 ,是载人航天事业保持年轻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03
“为祖国出征,飞出新高度”
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第三批航天员开展了8大类、百余项的训练。2023年5月,神舟十六号任务中第三批航天员开始亮相中国空间站。一次次目送队友出征,宋令东告诉自己,要不断磨炼心性,踏实前行。
从基础理论知识到体能强化,从心理素质的提升再到航天环境适应性的训练,经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如今,宋令东与蔡旭哲、王浩泽一起入选神舟十九号乘组,即将实现飞天梦想。
宋令东对太空生活满怀憧憬,他十分期待出舱。 宋令东回忆自己在飞行部队时的一次拂晓飞行,他得以在2万米的高空看日出,那一刻他感到了幸福,也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如今有幸登上中国空间站, 宋令东很期待感受宇宙的壮观。
做最好的男子汉去飞行,为祖国出征,飞出新高度,看不一样的风景……宋令东的梦想一直如此。
他说,自己微信名叫“守望者”,因为这是他的一个梦想,“我觉得这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做探索,也是在守望未来。”
王浩泽
第一个坐上火箭的火箭设计师
是她!
01
王浩泽1990年出生在河北滦平, 曾是潜心科研的工程热物理硕士,2015年进入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多年来一直钻研新型火箭发动机。
在第三批航天员中,有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 王浩泽是其中之一 。此前,她从来没有想过,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朝一日可以成为航天员。“当时看到有这个机会,太宝贵了,我就报名了,太酷了!”
身为工程师而不是飞行员的她,选拔过程中的各种航天生理功能测试,对她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
然而 王浩泽却说,自己很享受 这个过程,未知的挑战并未让她产生压力,只觉特别新奇。“航天员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 能有幸参与其中,我就已经很幸福了。”
从航天科技工作者入选第三批航天员,王浩泽无疑是幸运的。中国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飞天圆梦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幸运不代表训练标准会降低。选拔阶段,第一次坐离心机时的感受,让她印象深刻,短短几十秒,6个G的负荷,王浩泽就感觉呼吸困难,肺部像撕裂一样。
“离心机教员说他有一个警铃,这么多年从未响过, 从来 没有航天员按下过。我当时就握着这个警铃,一直在做思想挣扎。 虽然很难受,但我觉得我不能按, 我不能成为第一个按警铃的人。”
02
带着这样的信念,面对难度较大的训练时,王浩泽从没想过放弃。王浩泽还总结出了两个训练法宝——“苦练”和“勤思”。
比如“交会对接”这个项目,对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来说上手很快,但对于 王浩泽而言,有些摸不着门道。对此, 王浩泽只能“苦练”。经过近千次的训练后,她现在进行交会对接任务时,每一次都能达标。
关于第二个法宝“勤思”, 王浩泽说,“在出舱训练时,有一些操作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身体呈现什么样的姿态能拓展服装的操作范围,我的手应该握在哪个位置可以更牢,更好发力。”
最终,王浩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部考核,被确定为神舟十九号任务航天员。
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这万众瞩目的一刻,再回忆起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 王浩泽说,她感觉到身上沉甸甸的 是责任、是使命,更是压力。
王浩泽说,虽然在之前做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时候也有压力,但与当下这种压力有所不同。 “ 我是祖国从万万千千航天人里选拔出来的,我也代表着千千万万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祖国信任我,那么我也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
03
根据任务安排,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进行多项空间科学实验试验,以及舱外防护装置安装等任务。王浩泽说,自己也将利用专业所长,发挥好航天飞行工程师在乘组中的作用。
“我想更多的是与地面技术人员的沟通,比如说遇到一些预案之外的情况,需要我们天地同心,用我的工程背景解决问题,我想我应该能发挥作用。”
对于即将开始的6个月太空之旅,王浩泽充满信心和期待。“我现在所有的想法都是集中在我要把我的工作干好,把天上的每一项活干好。”
航天员的出征宣言:
“中国空间站,我们‘90后’来了!”😄
出征前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