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要不就把卫星上的毛主席肖像给拆掉?”
“东方红一号”负责人孙家栋此刻看着卫星的测量资料发了愁。
本来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但在汇报之前研究组发来的资料让孙家栋头痛不已,经过多方考量,他确定提出拆除在卫星上的毛主席像章!
孙家栋为何要拆除毛主席的肖像,这跟卫星发射有什么关系,周总理又是如何处理的?
拆除毛主席像章
孙家栋鼓足勇气,深吸了几口气后,敲响了周总理的办公室:
“总理,我有一件事非常严重.....”
周总理看到孙家栋支支吾吾的,鼓励他:
“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周总理,我们必须把镶嵌在‘东方红一号’上的毛主席像章撤掉,因为它超重了。”
孙家栋一口气把自己的诉求说完,他说完之后心情还是有点忐忑,但是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因为如果不将这个像章拆除,卫星就无法发射!
由于我国是第一次将卫星研究出来,为此在卫星的设计上,中央领导表示要在卫星镶嵌上毛主席的肖像,而孙家栋为此也是非常的用心。
为了能让卫星顺利发射,孙家栋与其他的科研人员在研究室没日没夜的设计,冬天的时候研究室只要放上一桶水不一会上面就结了一层冰,夏天的时候,研究室就变成了火炉子,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依旧坚守在一线的位置上,周总理看到他们的模样也很是心疼,于是用自己的工资给大家买了肉补补身子。
一天中午,周总理带着做好的红烧肉来到了研究室,让大家放下手中的工作,先吃饭。
大家坐在饭桌前看到色泽浓郁的红烧肉忍不住吞了口水,但此时没有一个动筷子,
周总理看到,率先夹了一块红烧肉,不过他放在了旁边的孙家栋碗里:
“大家不用担心,你们这么久都没吃肉了,不馋,不用管我,大家放开吃,谁没吃饱都不准离开!”
科学家们这才动手夹肉,在当时那个年代,为了研究卫星,中央的各个领导都缩衣节食,将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到卫星建设,
孙家栋看到周总理,更加坚定了要按时完成卫星建设的决心。
设计好卫星零件的图纸过后,孙家栋就把图纸送到最好的工厂制造,但是将这些零件组装好之后,却发现卫星超重了,于是孙家栋又重新设计了各个零件的重量,不过再次称重却发现依旧超重
,因为在最初设计的时候,科学家们将卫星的重量规定在了173公斤,一克不能多,一克不能少,这样卫星才能更加安全的发射到太空。
这让孙家栋非常头疼,于是他没日没夜的测量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最终他发现将镶嵌的毛主席像章撤掉,卫星的重量就合适了,
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像章体现出来,他们将像章设计的无比精细,当然这重量也就上来了。
孙家栋喊来自己的助手:
“你说,我们把卫星上的毛主席像章撤掉如何?”
助手听见此话后大吃一惊
:“这样...我们是不是得询问一下周总理。”
于是便出现了开头那一幕,孙家栋将为何将像章取下来的原因,用最简短的话语告诉了周总理。
周总理招手让孙家栋坐下,还给他倒了一杯水:
“我虽然不是科学家,但是我能理解你所讲述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像章不一定非要挂在卫星上,既然它超重了,那就先将它撤下。”
得到肯定的孙家栋就像得到了定海神针,向周总理道别之后他就赶忙投入到了卫星的制造当中。
而在制造卫星的初期,孙家栋以及科学家们遇上了种种的困难!
临危受命
1957年,毛主席受邀去莫斯科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被苏联发射卫星的场景所震撼,为此毛主席回国后,特意召开会议宣布:
中国也要制造出一个卫星!
中央选定了钱学森为制造卫星的组长,
随后钱学森又挑选了一些科学家成立了研究卫星小组,开始了制造卫星的“旅程”。
要想发射卫星就得先研究出承载卫星的工具——火箭,
科学们搜集资料,参考其他国家的火箭的样式,最终在1960年制造出了属于中国的火箭,不过,火箭的最终射程只有几公里,但毛主席看见后大喜:
“你们真了不起啊,我相信你们会制造出更远射程的火箭!”
科技人员因为主席的鼓励信心满满,终于在四年后制造出了射程更远的导弹。
但是就当大家将卫星提上日程的时候,设计卫星的赵九章老师不幸去世,大家陷了迷茫当中。
大家为赵九章先生的离世感到心痛,但是卫星的设计也不能停止,但是该从哪里在寻找新的设计者呢!
这时钱学森向周总理推荐了孙家栋
,此时的孙家栋才38岁,大家担心他是否有能力担任,钱学森则向大家表示他们完全可以信任孙家栋。
与此同时,孙家栋正在办公室设计导弹的新图纸,“砰砰砰”三声敲门声让孙家栋停了下来,他打开门看到了一个身穿军装的人,此人随后表明了自己的来意:
“我是国防科的汪永肃,接到组织任务,中央领导决定任命你来设计此次的卫星,钱学森先生担任此次科研小组的组长!”
听到任务后的孙家栋满脸不可思议,汪永肃见他迟迟不开口说道:
“此次是钱学森先生推荐你担任设计。”
之后,孙家栋就搬到了钱学森的科研工作室当中。
孙家栋临危受命,但为了能够参与研究卫星他十分的荣幸,设计出卫星的图纸后,
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零件的生产,
他来来会会跑了几十家工厂,才找到合适的工厂,打样的零件与参考的数据非常接近,但是还不够精细,为了更加严谨,孙家栋修改了十几份图稿,才将这些零件搞定。
为了能让《东方红》这首歌曲顺利的在太空当中播放,孙家栋和几名科学家夜以继日的研究歌曲传播的短波,经过了几十次的失败,终于完成了歌曲播放这个难题。
1970年4月,卫星和承载火箭已经基本完工,但是钱学森在检查的时候却发现了工作人员将工具落在了火箭当中,孙家栋得知后,连忙通知上级领导,将工具拿了出来,又对火箭和卫星的各个角落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东方红》响彻太空
1970年4月23日,一个领导家彻夜难眠的日子,
经过科学家的反复检查与确认,卫星终于要射向太空,随着通讯人员的一声声准备完毕,指挥员一声令下
:“开火”
,
工作人员按下发射按钮,一道光腾空而起,在天空中缓缓出现随后消失不见。
工作人员用监测仪器观察飞向天空的火箭,用雷达监测火箭的信号,一声声:“
火箭状况良好。”
的声音一直传到指挥室,随着卫星和火箭分离,指挥员大声的高喊: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周围的工作人员和科学家相拥而泣。
毛主席也通过电视台听到了在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歌曲响彻太空,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成功发射出人造卫星的国家。
当“东方红一号”发射完毕之后,孙家栋继续带领团队发射出了多颗人造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