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史春波
今天,2月18日,潮新闻上线两周年了。
这意味着,我们,文娱中心,一个26人组成的团队,也一起走过了两年。
回顾这两年,我们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给用户提供了什么?
回顾这两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太快了,在我们直线距离几百米的地方,就是DeepSeek的所在。它的横空出世,惊艳全球。
前几天,和一所高校的文学院教授聊天,我们讨论Ai的话题。他说,Ai对文科的冲击是很大的,以后会不会取代你们?
我们相信,当然不会的。
在当下几乎人人都在谈论和拥抱Ai的时代,在短视频流行文化日益快餐化的时代,我们希望代表的还是媒体的另一面;依然是传统老手艺人般的那种坚持,坚持做有品质的产品,坚持做有温度的内容,坚持用优质的产品和内容,就像热映的《哪吒2》一样,沉下心用心打造作品。
这也是这两年来,我们的态度,坚持和努力。
我们一年一度的春风悦读榜,是4月的春风播下读书的种子,已经成为全国影响力的图书榜单,这两年来,王蒙、莫言……这些文化界的顶流都上了我们的榜单,今天,我们又启动了本年度的春风悦读榜评选,同时还启动了“春风悦读进万家”的活动;
我们一年一度的“福报万家”书法行动,联合以著名艺术家王冬龄领衔的书法名家,这两年,从运河边到西子湖畔,依旧把带着墨香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这两年,在艺博领域,我们还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十几场导览;
我们每周一期的《人文读本》,每期7个版,数万字,精心打磨的选题,稿子,收获了很多忠实的粉丝;
我们的“文脉赓续”专栏,探访文化界的名流大家,讲述文脉的延续传承,给未来留下宝贵的历史;
我们的“晚潮”,是无数写作者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瞄电影平台,是观察电影市场的风向标……
Ai取代不了的还有:我们的在现场。
所以,你看到,在戛纳电影节、在香港影视展、在考古现场,都有我们的身影;你看到,赵无极的借展,我们成为唯一的全程记录者;你看到,成都、北京、南京……我们天南海北的去拜访作家,拍摄视频;你看到,《长江之歌》的大型采访,我们从青藏高原朔源而下,沿着几十个城市,探访长江文明的脉络……
无数次的在现场,完成了一次次有感情的采访;无数次的在现场,完成了一个个有温度的稿子。这是,两年来我们交出的答卷。
潮起潮落。在这个岁末年初,我们就做了一次这样的“在场”回顾,是回顾,更是新的一年里的承诺,在信息如泡沫翻涌的当下,我们相信,那些沾着盐粒的采访本,那些被海风揉皱的录音文件,终将在时光中结晶成时代的见证。
新闻从来不是岸边观潮的闲适叙事,而是挽起裤脚、踩着潮湿的沙砾,用镜头对准浪花的倔强,用笔尖丈量潮位的刻度。我们,依然选择做那个站在文化艺术的大堤上记录潮位的人,用冷静的观察抵御浮躁的冲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