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CNS成果集中涌现,背后奥秘何在?
创始人
2025-02-21 11:20:48
0

转自:上观新闻

又一复旦重磅成果,2月21日登上Science(《科学》)杂志——困扰医学界多年的帕金森病治疗难题,迎来曙光。牵头这一成果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上个月刚有成果登上Cell(《细胞》)杂志开年封面。

高水平论文是衡量高校基础研究实力的一把重要标尺。从量子物理到生命科学,从精准医疗到材料科学,2025年前两个月,复旦科研迎来“开门红”,以第一单位身份频频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NS(即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成果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细数这些突破性进展的背后规律,一条清晰的脉络逐渐浮现,那便是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下文简称AI4S),也就是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

如果说,两年前复旦大学上线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CFFF(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正式开启复旦迈向科学智能时代的新篇章,那么今天,在AI4S的探索与实践之路上,复旦人正以愈发稳健的步伐,迈向科研创新的新高度。

01 从个案到趋势

AI4S范式效能初显

“这个蛋白太新了,我们找不到任何关于它的资料。”回忆五年攻关之路,郁金泰坦言,自己起初心里也没底,“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但真正的创新就是如此。”

在最新成果中,郁金泰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并基于该靶点发现可以延缓病程的候选药物,有望从疾病早期对帕金森病进行诊断和干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

不是没有人对这一重大医学问题发起过冲击。此前,一些国际研究团队提出过潜在受体,但验证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那么,为什么复旦这次做到了?

正如郁金泰所言,团队突破传统的“假说驱动”研究范式,采取AI辅助、数据驱动的创新科研范式,找到了这一存在于“既有知识体系之外”的全新蛋白。而这次,并不是郁金泰团队第一次尝试将AI与医学结合。

3个月前,郁金泰、毛颖团队和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团队联合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的交叉研究成果,同样遵循“数据驱动”理念。他们纳入所有健康相关表型和所有疾病,刻画血浆蛋白与它们的关联,全面绘制人类蛋白质组表型组图谱,相当于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领域绘制一张“地图”。这意味着不久的未来,只需采一次外周血,对血浆进行蛋白检测,就能精准预测数百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复旦交叉研究成果登上《细胞》(Cell)2025年开年封面

郁金泰团队的探索不是孤例。在AI for Science浪潮席卷之下,复旦人近年来正以探索者的姿态,推开一扇扇通往崭新世界的大门,踏入一片片未曾有人涉足的天地。这一趋势不仅为诸多领域注入创新活力,也使得复旦逐渐成为AI4S的高地。

就在上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教授、高悦青年研究员的科研团队也运用AI技术,打破锂电池传统设计原则,成功设计了一个名为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的锂载体分子,让废旧电池“打一针”就可无损修复,将锂电池寿命提升1至2个数量级,有望为电池产业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功能有机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CF3SO2Li)为电池补充锂离子

这个“无中生有”而来的锂载体分子,同样在既有知识体系中“无迹可寻”。团队结合AI与有机电化学搭建能源分子数据库,利用迁移学习和非监督学习等方法,成功获得了这一锂载体分子,让科学智能的理念真正落地。

02 前瞻布局系统推进

AI4S理念落地生根

放眼学术前沿,关于AI for Science的探索绝非复旦独有,但它在复旦带来的集中涌现却显示出独特优势。追根溯源,会发现复旦在多个方面早已未雨绸缪。

首先,复旦对科研资源的敏锐投入,为发展AI4S供了重要支撑。

面向智能时代,复旦紧抓机遇、抢占先机,把发展AI4S作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2023年建立起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CFFF,在技术和硬件方面前瞻布局,为科研人员提供坚实物质基础。高性能计算能力,为广大科研团队解决了从实验模拟到大规模数据分析的瓶颈问题。

CFFF“切问”一号

CFFF“近思”一号

其次,复旦对跨学科协同机制的重视,是科研创新集中涌现背后的无形推手。

组建科学智能工作专班、推动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建设、组建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复旦自上而下打出“组合拳”,通过系统性布局和机制创新,全面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鼓励各领域科学家自由探索、交叉合作,拥抱AI4S重大机遇,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重点攻关领域联合攻关。目前,全校AI4S科研团队已超百个,其中郁金泰、冯建峰组建的交叉创新团队颇具代表性,4年里已围绕精神疾病领域的重大问题,联合发表十余篇顶刊文章。

复旦大学科学智能系列讲座

最后,复旦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范式。

《具身智能引论》的6位老师、15位助教带着80多位同学,每人做出一个机器人;《走近人工智能》主讲教师通过声音采集、人脸建模等,生成数字分身;《AI考古》课堂上的旁听学生比选课人数还多,大家用AI技术辨识青铜器的器类、年代、文化归属等信息……学校2024-2025学年重磅推出116门AI大课,打造“AI-BEST”课程体系,实现“三个全覆盖”:全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全覆盖全部一级学科、全覆盖所有专业领域,以“AI for education”(下文简称:AI4E)为引擎,让科学智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驱动力。

2024年秋季学期新开出的AI-B类课程《具身智能引论》

03 AI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科研、教学变革催生更多突破

一手抓AI4S的范式效能、一手抓AI4E的深度举措,AI成为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策源的利器,也正引领教育教学革命。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曾用“种子”与“果实”的生动比喻阐释AI4S的价值——

种子代表好问题,果实代表好成果,而AI4S就是快速识别筛选种子的方式。通过AI与各学科的结合,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种子”筛选,找到真正有种植价值的“种子”,再进一步研究和培育,结出更甜美、更丰富的“果实”。

如今,AI4S理念已深深植入复旦学术土壤,成为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核心共识。这一系统性布局不仅体现在学校发展战略中,更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为复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奠定基础。

高分子科学系成立全校首个科学智能研究中心

2024年5月,高分子科学系成立全校首个科学智能研究中心,标志着复旦在AI4S领域的系统性布局迈出关键一步。该中心集研发、教育、培训和产业化于一体,以AI4S为驱动,推动高分子科学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截至目前,全校已有9家院系和附属医院成立科学智能研究中心,形成多点开花的创新格局。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对内强化融合创新,对外加强开放合作,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创新评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系列举措,为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和交叉合作提供制度保障,营造拥抱AI4S变革的良好创新生态。

随着AI4S、AI4E战略的深入推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高效的复旦科研、教育新生态系统正加速形成。这一生态系统,不仅将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交叉前沿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更将有力支撑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不竭动力,为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复旦智慧。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殷梦昊 丁超逸

图 片

资料图片

责 编

殷梦昊

编 辑

郑艺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机房电梯楼层显示器异常解决指... 电梯 无机房电梯楼层显示器异常怎么办? 别急,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首先,我们要了解无机房电梯楼层显示...
中端性能机大乱斗:加米耀酷真,... 近期,中端手机市场迎来了多款新品,包括一加Ace 5、REDMI K80、荣耀GT、真我Neo 7以...
自动驾驶+跟踪巡逻+现场抓捕 ... 近日,在浙江温州的闹市区,特警巡逻队带着一台球形机器人一起巡街,引来不少路人的关注。 球形“机器警察...
原创 预... 从销量上来看,两千元左右的手机更受大众消费者的喜爱,这其中爆发了不少爆款手机,而国内各大手机厂商也都...
“最准最快最久最少”纷纷亮相,... 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一直都是进博会上“最卷”的展区之一。要得到关注,不拿出“绝活”不行。在本届进博...
原创 千... 在上个月联发科抢先高通,率先发布了自己的新款旗舰处理器天玑9400,并且在新机这块也比搭载高通的骁龙...
原创 日... 科技浪潮的奔涌向前,正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形态。近年来,AI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让科幻作品中的奇幻场...
叠彩区:加快促进“人工智能+”... 3月13日,记者在位于叠彩区北仓路的力源智能配送中心看到,3000平方米的仓库里,17台橘黄色的小机...
eaapp错误代码ec201怎... eaapp是许多玩家常用的游戏平台之一,像ea的体育竞技类游戏,在游戏市场中热度极高。但一些玩家在使...
座头鲸迁徙1.3万公里或创纪录 ◎荆晶 海洋生物学家发现,有一头先前生活在太平洋东部海域的雄性座头鲸出现在印度洋西海域,两地距离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