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背后是中国航天“以小搏大”的战略逻辑:1.技术验证:天问二号将首次测试触碰式与附着式采样技术,并为2030年前后的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积累关键经验。2. 科学突破:2016HO3可能源自月球或45亿年前撞击地球的忒伊亚行星碎片,其成分与月球岩石相似,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3. 战略卡位:避开美欧主导的火星竞争,抢占小行星探测高地,为未来资源开发与防御预警奠定基础。
中国天问二号的布局,直接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NASA原计划耗资110亿美元、联合7家企业的火星采样返回任务(MSR),因技术复杂与成本超支屡屡推迟,而中国天问三号已瞄准2030年窗口期。为应对压力,NASA紧急调整策略。SpaceX、蓝色起源等企业加入MSR替代方案研究,但90天评估期内未提交可行计划。NASA局长多次渲染“中美太空竞赛”,试图争取国会资金支持。SPHEREx探测器将于2025年发射,绘制近红外宇宙地图,争夺深空科学话语权。美国航天专家坦言:“中国在小行星采样上的精准投入,迫使美国重新评估优先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