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回到上海大学,与母校合作启用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机器人研究院。同时,他还多了一个新的身份——“上海大学研究生兼职导师”。据报道,早在2024年11月,宇树科技就和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等联合申报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项目,共同致力于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集群三维环境协同探索研究。
2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高校聘请行业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这是首个聚焦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出tai的专门文件。
兼职教授,在高校里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传统印象中,这类教师总是“吉祥物”式的存在。新政策出tai有什么新信号?业界大佬变身教授,是“挂名贴金”,还是“来真的”?能否真正打破“产教融合”的壁垒?本期蔚青学者就将盘点近年来的“产业兼职教师”,结合最新政策与信息,来聊聊这次新规背后,到底暗藏什么玄机?
01
业界大佬,变身教授!
近年来,越来越多行业领军人物以“兼职教授”身份重返高校讲台。光伏行业领军者高纪凡、360创始人周鸿祎、天使投资人龚虹嘉、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吴杰……这些业界顶尖人才,正以“教师”身份活跃在各个高校中。他们不仅带来前沿的行业洞察,更架起了校企合作的桥梁。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案例4:
当然,来自业界的兼职教师的身影一直以来都活跃在高校,这类教师角色设计的出发点便是为丰富教师来源,加强产学联系。比如“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就曾在1996年同其他三位舰船研究专家一起,被聘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再比如,从业界后来回流到学界的杨红霞博士,就曾在任职于互联网企业时,于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担任过兼职教授。据了解,当时杨红霞博士就常常与同事一起现身高校为老师和学生们作报告,展示着业界科研团队在实际场景中的研究方向进展与技术积累情况,报告内容常常引起热烈讨论。
以周鸿祎等人为例,受聘为兼职教授后,的确有助于推动所在企业与高校在专业领域的联合研究,同时,这些兼职教授也比其他高校教师更接近产业一线,能够将领域最新的实战经验带入课堂,更不说通过捐赠基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可以说是用“真金白银”助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近来,产业兼职教授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比如,江苏省在2024年8月公示了一批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的名单,多达200人。
可见,业界人才加入高校,绝不是“挂名”那么简单。
02
吉祥物,还是真外挂?
追溯国内“兼职教授”的概念起源,蔚青学者发现北京大学于1997年12月出tai了《关于聘请兼职教授的规定》,当时的规定中提到:兼职教授是指学校聘请的担任有关学科教学、科研任务的校外中国学者和专家(包括管理专家)。被聘请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领域或职业领域中取得优异成就或突出业绩,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或可以作出重要贡献,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声誉,一般应具有教授职务。此外,规定还明确提出:聘请兼职教授须有期限,届满不再续聘须通知本人。与客座教授、荣誉教授等不同,兼职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其被聘用的学校进行教学及科研活动。
随着高校对业界专家和学者的需求增加,聘任兼职教授成为高校常见做法。关于高校聘任“兼职教授”,过往也有不少质疑声。比如,2015年,某211高校聘请著名运动员任为该校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引起争议。无独有偶,2017年,某985高校一学院曾经就聘请过多位演员任兼职教授,但聘书发出后仅2天就被收回,学院官网的说明是:存在程序瑕疵。
过去曾有一些演员明星、官员担任高校兼职教授后,被批评“仅仅挂个名”“只拿酬劳不干活”等。可见,兼职教授的角色尤其是来自业界的兼职教授,存在着缺乏标准、聘任流程不规范等现象。
此次,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产业兼职教师的选聘条件、职责范围和管理机制。可以说《管理办法》让高校聘任产业兼职教师从此有了明确标准:产业兼职教师要考试(查资质)、要打卡(定任务)、要交作业(看成果)。政策要求,兼职教师需具备“应用性成果”和行业影响力,同时强调高校需完善聘任流程,确保“真才实学”而非“虚名”。这意味着,兼职教授再也不能“混日子”,必须带项目、搞合作、教干货。
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面临两大痛点:一是理论教学滞后于技术迭代,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专门的政策出tai,一方面鼓励高校引入业界教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教育与科研对行业最新动态、业界技术趋势等的急迫需求。
业界人才在接下来批量兼任高校教师,是大势所趋。
03
跨界实验,才刚刚开始!
进入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年末岁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产品就掀起了新一个科技竞争浪潮。
顶层设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gong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2025年1月,中gong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提出,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图源 微言教育
基于这样的背景,《管理办法》明确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任务,鼓励高校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实训指导,甚至联合攻关技术难题。
业界人才兼任高校教师,有望推动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长远来看,校企联合的“创新飞轮”将加速技术转化,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尽管前景光明,但这一模式仍需解决潜在问题。首先,兼职教授的资质审核需严格把关,避免重蹈“滥聘”覆辙;其次,企业导师的教学内容可能与商业利益存在关联,需建立防火墙机制;此外,高校需平衡学术自由与产业需求,防止科研过度商业化。
《管理办法》的出tai释放着这样的信号:目前,对产业兼职教师的出tai的管理办法仅是奠定好一个制度基础,未来仍将会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支持产学融合。
高校教育改革的这场“跨界”实验,是大势所趋。当业界人才带着实战经验走进课堂,当高校借助产业资源打破传统边界,一场关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联动”变革正在发生。期待这股跨界浪潮真正激发出“1+1>2”的倍增效应。
当然,变革过程注定充满争议,这个过程中许多教师要走出“舒适圈”,还有许多教师要开始适应新角色,面临不确定性甚至风险,但在笔者看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不设限的探索”,这场变革也充满想象。
有人问“毕业即失业,会变成上课即上岗吗?”这场变形记,能否真正打破产学壁垒?答案,或许在一所所院校每一个踏实的项目和每一节硬核的课堂中。